我不是在传递小确丧,我就是丧本人。
太宰治的《晚年》中有一段话:“我本想这个冬日就死去,可最近拿到一套深灰色细条纹的麻制和服,是适合夏天穿的和服,所以,我还是活到夏天吧。”
很丧很写实。生活中我也常常使用这种方法来“顿时解放”自己,借未来的快乐来拯救当下的沮丧。
我们自己心里的痛苦不会因为这个世界有更大或更“值得”的痛苦而变得微不足道;它对别人也许微不足道,对我们自己,每一次痛苦都是绝对的,真实的,很重大,很痛。
身边一些同事每天会在工作群里和大家问早安,“大家早上好,新的一天,新的开始,一起加油吧!”我觉得他们充满了正能量,简直是“行走的心灵鸡汤”。
而我习惯丧丧的,面无表情,呆若木鸡。因为总是问别人精神好不好的人,真的很招人烦。有人平常就很无精打采,大家明明无精打采也活得很好,你就别用所有人都要精神奕奕的标准去过问别人的生活。
《我是如何做到一天读一本书?》《如何利用业余时间做到收入过万?》《如何通过写作赚钱?两小时收入300块?》《如何用100天让你的月薪翻倍?》......
抱歉,这些我都不会。
读书、健身、早起,这些都是自律人的标配,没有这些标签就与自律绝缘。
以前我不爱读书,看到文字头就发昏,眼睛就睁不开。我不爱读书是因为思维懒惰,不愿意思考。而读书的意义在于——输入、思考、整合、内化、践行。读书于我最大的意义的是提供多一种角度让我去看问题。读书要发现感兴趣的书籍,没有什么书是非读不可的,如果不是自己喜欢读的书,相信也很难从其中学到真正的知识。
我算是重度晚睡强迫症了,每次想晚睡就感到心慌不安,不想结束这一天。荒废的白天总想利用夜晚去弥补,如此恶性循环。
早起不会毁一天,早睡才能早起,早起会倒逼你去早睡。因为晚睡,迟到便也是“家常便饭”,曾经一段时间我迟到与否不是由自己决定的,而是如果别人多按了一层楼的电梯,我可能就会因为这一分钟的时间而迟到。晚睡带来的后果是大把大把的脱发。早上办公时对着电脑昏昏欲睡,工作效率奇低,一段内容需要反复阅读才能记住。
早起打卡群、读书打卡群、写作打卡群,每一个词都披着励志的外衣,可却也充满了丧。组织者如何赚钱?他们在出售什么?出售自己,把自己活成一个榜样。而参与者是不能自主做到这些的,只能通过付费、被监督才能勉强维持。
昨天看到一个作者发朋友圈吐槽,有粉丝留言骂他,批判他发广告。“最讨厌这种读了一半才发现是广告,要发广告就直接一点。”那位作者回复:这叫软文,也是广告的一种,建议回去多读点书。
前几天看到一条新闻,是说二十二年前发生在浙江的一起灭门案终于告破,当年的杀人犯如今成了作家。他还曾获得安徽文学奖三等奖,他还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世人眼里,他是一个“真正的”作家。
引发广泛关注的原因是,很难将作家与杀人犯这两个角色联系在一起。这篇新闻报道中的作者说了一段很戳心的话:
这种诧异,是对于文学圈的不够了解,是把写作想得过于纯粹。写作,也不过是诸多职业的一种,甚至于选择它,也许比选择干别的,更多一点投机的成分。
只有写作,像是上天给底层“野心家”特意留的后门。
是啊,“为什么要写文章呢?”“想赚钱呀!”“写作可以赚钱吗?”“难呀!”“那为什么还想通过写作赚钱?”“因为门槛低呀,认识几个字就能写。”真的很适合懒癌患者兼肥宅,不用出门,时间灵活,敲敲键盘即可。
吃过很多亏才想明白这件事,与人交往大家还是少说话吧。克制表达欲,平静温和就行,不自卑也别炫耀。不为了求认同而吹牛,也别为了获得共鸣讲起过往没完没了。无意间表现出来的品质被对方发现才最招人喜欢,胜过千言万语。仔细想想你哪次滔滔不绝后,带来的不是悔恨?当代社会,内向、安静早已经成了优点。
那为什么要写作呢?
《亲爱的安德烈》中说过一段话:“我们每一次的受伤,都是人生的必修课,受一次伤,就在人生的课表上打一个对勾,面对下一堂课。歌德所做的,大概除了打勾之外,还坐下来写心得报告——所有的作品,难道不是他人生的作业?从少年期的《维特之烦恼》到老年期的《浮士德》,你有没有想过,都是他痛苦的沉思,沉思的倾诉?”
文字和思想是有落差的,文字不能完全代表思想。文字有局限,而思想无疆。
哪有什么下笔如有神?还不是笔耕不辍,日复一日地积累,只有文笔提高了,才能将内心的声音表达清楚,将文字与思想之间的落差降到最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