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沛超在《过好一个你说了不算的人生》里,谈到“无情”这种情绪。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可生活中,确有“无情”之人。
这里的无情,是没有情绪的意思。其实他们并非真的没有情绪,只是被动地表现不出来,或主动地不表现出来。
被动的情况,比如有些精神分裂症患者,他们本就是“情感淡漠”的,所以你和他们聊天真的很无聊,因为感受不到他们的情绪,聊天里也就没有情绪的流动。作者用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你打乒乓球,发球过去,却没人接球。
此外,述情障碍患者也是“被迫无情”的代表。他们内心是有情绪激活的,但是他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情绪。
而“主动无情”的情况,不是有意识地主动刻意“冷脸”,而是更多发生在潜意识层面。比如遇到创伤情境,我们可能会情感隔离、压抑或压制情感。这里的隔离、压抑、压制虽然都发生在我们很难意识到的潜意识里,但其实是我们主动选择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于保护自己免于情绪痛苦。
我们在生活中会见到一些人,他们好像情绪特别稳定,甚至没什么情绪和感受,完全用理性处理所有问题,他们多是属于“主动无情”的状况。这样选择压抑情感的的人,因为想得少,体验少,他们在人生的上半场,往往会获得很多世俗意义上的成功。然而其代价是,他们因为采取太多压制或压抑的方式对待自己的情绪情感,他们的人格其实没有得到充分的的滋养,在中年时极易爆发情绪危机。
情绪是人格的养分,做个有情人,让情绪充分地流动和发展,这样的人生也会更加充沛有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