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计划2019年3月25号快报】时值著名诗人海子逝世30周年,在30年前的今天这一天,海子卧轨殉诗。
1
在他死后的30年,从生前落寞,到死后被奉为诗坛的标杆性诗人,因一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让所有人记住了他,留给世人的无数关于诗歌的想象和回忆,翻天覆地的改变也在他的故乡安徽怀宁可以看到。
海子2
每年的3月26日网络空间都会上演一个大同小异的仪式,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纪念海子。纪念仪式不只局限于线上,一些诗人、诗歌爱好者、大学生和媒体也会赶赴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的一个墓地,朗诵拜祭。在过去的三十年里,文艺界和大众文化对于海子的拥抱和赞美,使这位早逝的诗人已然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一个诗意偶像、一个因被捧上神坛而无法逃脱被滥用的命运的消费品——全国各地到底有多少旅游区或房地产商在滥用海子的诗句,无人知晓。
海子童年照促使海子诗歌迅速经典化的因素,大概是他的非正常死亡。这背后似乎有着一个自杀逻辑,自杀者被塑造成为时代的反叛者、逆流的真英雄或一个神秘而纯洁的传奇人物——这一逻辑在顾城、张国荣等人的身上也可看出。
3
1989年1月,诗人海子写下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可谁也没想到,就在当年3月26日,他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在此后30年的时间里,他的名字像一个文化符号,在中国诗歌史上越来越清晰。
海子本名査海生,自小在农村长大,家境并不富裕。他很早就表现出了对文字的兴趣。母亲见了,便想方设法寻来一些旧报纸、书籍,启蒙他认字。
年纪虽不大,海子却早早在村子里有了“神童”的美誉。他的弟弟曾撰文回忆,海子具有超常的记忆力,读书特别勤奋,即便在寒冷的冬夜,也要坚持看书。
1984年海子北京留影(唐师曾摄)15岁时,海子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约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那时也是诗歌比较流行的时期,出现了舒婷、顾城等一批青年诗人。
不久,海子写出了成名作《亚洲铜》,一时成为诗歌爱好者们瞩目的焦点。诗人雷格与海子是校友,他回忆,自己上学时海子已经毕业了,但每年的未名湖诗歌朗诵会,海子还会和西川一起回校来读诗。
每当海子有了新作品,便会有人把它抄在笔记本上,在喜爱诗歌的学生们中间流传。对雷格们来说,那时海子已经是头顶光环的人物了。
短暂的一生
4
从中国诗歌历史的角度来看,“海子热”的出现也有其历史背景。在《今年春天,十个海子复活了吗》一文中,作者曹钺认为,中国拥有辉煌的古诗岁月,但“五四”运动新诗革命后,长期存在“诗神”的缺位,作为新诗的奠基人郭沫若因后期的政治投机主义而失去了获得这一身份的可能。曹钺进而提到,“海子热”的背后是中国新诗难掩的寂寥与争议。
在上世纪80年代,诗歌备受推崇,因为它能直接并且深刻地介入现实中。而进入新世纪后消费主义盛行,市场逐渐成为配置一切资源的主驱动力,作为“纯文学”王冠上的诗歌变得更加边缘化了。他观察认为,今天的诗歌虽然屡屡登上媒体头条、获得大众关注,但赵丽华的《傻瓜灯》和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等作品却让读者增加了对中国现代诗的误读和曲解。在这种大环境之下,虽然极少数诗人和批评家曾委婉批评海子长诗的不足之处,但诗界更多形成了一种共识,即海子的抒情短诗是永远无法重复的收获。
海子的抒情短诗里不只有“以梦为马”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美好理想,也有孤独的东方人跟随月亮的爬行,有很愿意帮忙的东方女人“菩萨”的心思,有跑尽无人的街道并重新做人的“宇宙的孩子”,以及活在珍贵人间的幸福——“人类和植物一样幸福/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海子如此赞美着人间,却选择了早早离开。今天是海子逝世30周年纪念日,界面文化(ID:Booksandfun)从日前出版的《你来人间一趟,你要看看太阳:海子诗选》中选取了四首抒情短诗,以期与你们在这些诗歌里看到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之外的表达与情感。
5
而今,在许多人眼中,海子尽管人生起点不高,但无疑还算顺利:考入大学、挣得一个安稳工作,还成为当时小有名气的诗人……如果就此发展下去,前途无疑一片光明。
好多人不理解海子的行为,我想那是一种诗人的情怀,我们普通人是不理解的,虽然海子走了,但是他的经典诗词却留下来了,给后人们细细品味。
尤其是他流转至今的句子“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甚至一首诗的名字“以梦为马”,也成为时下年轻人援引的热词。
“当下社会节奏极快,诗歌从本质上说却是一种慢。它是治疗‘快病’的一副‘慢药’。”雷格依然以海子的作品举例,“他的诗中也有乡愁,有对现代城市生活的不适感……这对今天离家的学子、打工者来说,仍然是莫大的精神慰藉。”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诗歌也是打开想象空间的一种有效方式。雷格说,即便从最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多读读诗也能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这是一生受益的”。
感谢海子,为海子默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