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960693/2ca16858a2bc174e.jpg)
中国人经常喜欢说“中庸之道”
白话意思就是什么事情不能太出头,要随波逐流,要混在里面,不能太显眼。
其实这不叫“中庸”,这个叫“乡愿”
孔子说这种人平时看着挺好,挑也挑不出什么毛病来。遇到问题,他也是跟着社会舆论走,别人喊什么他也喊什么。
想要批评他也没啥理由。但是如果用真正的“尧舜之道”去评价他的时候,才会发现他就是个大傻。
所以我们经常说的“中庸”恰恰是孔子最讨厌的一种人。
那真正的“中庸”又是什么呢?
我们经常看到这种成功学鸡汤文。
做人要会说话,要多跟人交流,这样才能有更多的机会;
但是又有人说,我们要沉下心来做事,不能被外界干扰,要注重自己的发展。
很多人看完后就懵了,到底是该靠别人还是靠自己呢?
其实这并不矛盾,在建设自己的同时,也可以顺便搜集各种资源。
不是说认真工作了就不靠别人了,或者是找到人脉资源了就不工作,没有这么极端
需要做的就是把两者给平衡好了。
再比如政府是实行计划经济还是市场经济,是杜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答案就是我们既要发挥市场力量,用好这只无形的手,又要让政府用有形的手进行一些适当的干预。
比如国外的“凯恩斯主义”,还有咱们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
都是两者相结合的,没有哪个国家是特别极端的,都是向中间靠拢。
所以真正的“中庸之道”是要求任何事情不走极端,追求收益最大的“刚刚好”的位置。
经济里面有一个概念叫做“边际效用”
什么意思呢?就是重复做一件事,每做一次,新产生的效益就叫做“边际效用”。
一件事情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
举个例子,比如吃饭,第一口吃下去感觉很爽,因为特别饿,这个时候的“边际效用”是很大的。
当吃到第十口的时候,就没有吃第一口那么爽了,这个时候的“边际效用”已经变得非常小了。但是还是会吃下去,一直吃到吃饱为止。
当吃饱后,“边际效用”就已经开始从正的变成负的了。
因为当吃饱了再去吃的话,那就不是越来越爽了,就会吃撑,就会涨得难受。
这个时候吃饭给人带来的“感受”、带来的“边际效用”已经从正面的变成负面的了。最明智的做法就是吃饱了别吃了。
所以很多事情都可以用一条抛物线来表示,无论是没做够或者是做过头了,都不行,必须找到那个收益最大的顶点。
比如复习考试,把一门学科学到八九十分就差不多了,没必要非要弄到100,因为为了得到最后那几分而付出的成本,它产生的“边际效用”已经是非常低了。
正确的方法是把这些精力投在别的学科上,让总分变高。
再比如很多“完美主义者”喜欢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但其实为了让它“完美”而付出的时间成本,已经耽误了干别的事情了。
所以很多老板都不喜欢这种有完美强迫症的员工,他们更喜欢那种可以在短时间内把事情做到七八十分的员工,从而省下时间和精力来干更多的事情。
但是“中庸”真的这么好吗?
并不一定。
有时候走极端反而是更好的选择。
就拿考试来说吧,一万个99分都比不了一个一百分,全世界的大学生都比不上一个诺贝尔奖得主。
按道理来说,这些研究一样东西研究一辈子的科学家,他产生的边际效用不是越来越小吗?为什么还要死扣着不放呢?
这里我们就忽略了一个前提,就是这个时候边际效用是不会变成负数的,它只会是一个越来越小的正值,但是总体的效用还是一直在增长的,只不过就是增长的速度变慢了而已。
而当整体的效用超过一定的数值后,就会获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益。
比如上面说的完美主义者,虽然他在总体的工作效率上不如别人,但是一件事情也只有他能做到极致,别人做不了。而很多时候恰恰就需要用这个“极致”去解决某种问题。
一件产品,大家都做到八十分,那就只能挣一个市场平均价,但如果能做到极致,做到九十五、一百分,那就可以涨价了,就可以随意定价了,别人想追上也难。
七八十分的人遍地都是,而能把一项技术做到顶尖的人,这可难找的多。
所以归根到底就是,有时候中庸管用,有时候走极端管用,关键要是结合具体情况分析。
任何理论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下才能收益最大化,我们要做的就是判断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该怎么干,才能取得最大收益。
这样看来,还是中庸更胜一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