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决定了中国思想的走向,是个什么字?
化,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画了两个人一正一反相倒背的形态,用来表示变化这个意思。两个人,你背我,我背你,像翻跟斗一样不停地变化。只有四个笔划的化字,收录在《古文字诂林》中却有约300种写法,大概也算变化多端的一种暗示。
一个汉字往往就是一个象,两个人倒背翻跟斗,这样一个动态的象,把很难表达的变化之意“象”出来了。同样的,意义的阐释也离不开象,以象逆意,根据象来获得意义。
易经,如果只能用一个字来概括,该是哪个字?那就是“化”,这是中国思想的出发点。
按照科学思想,人总得面向一个对象进行思维,也就是对象性思维。科学思维面向物质实体,于是就产生了物理学等等。中国思想似乎不屑于这些“奇技淫巧”,认为其有害:“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庄子·天地篇》)。
![](https://img.haomeiwen.com/i30761/714395e58bdcf80d.png)
所以,中国思想走了另一条路,面向不确定性,试图捕捉变动不居的大千世界。如果思维一定要有对象的话,那么,中国思想的思维对象就是“化”:
化而裁之、因时而化、神而化之、春风化雨、化性起伪、化成天下、氤氲化醇、化腐朽为神奇……
如此等等的构词,把化字嵌入到了思想的星空,因此要研究中国思想还真得从“化”字入手。
《古文字诂林》中的300种写法,并不是化字的笔画变化真的多到这种程度,实际应该是化字出现的场合多,收录书中的样例多了。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化字被使用、被重视的状况。
为您链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