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专听春雷第一声——写在辛丑年高考

专听春雷第一声——写在辛丑年高考

作者: 关耳子88 | 来源:发表于2021-06-07 07:35 被阅读0次

    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科举制度?

    开皇三年正月,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

    《旧唐书·杨绾传》:“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场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犹试策而已。”

    科举制、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士子应举,原则上允许‘投牒自进’(呈递文辞),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长官特别推荐,这一点是科举制最主要的特点,也是与察举制(由官吏荐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最根本的区别。

    唐朝的科举制度

    吏部授官:唐代士人科举及第后,并不是立即授予官职,再经吏部的释褐试(让我想起“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一句)才能做官。吏部重视士子的学问与才德,以身、言、书,判作为甄选的标准。

    进士特盛::唐代科举虽以进士、明经两科最盛,但因应考进士科目远较明经困难。政府又提倡文学,故进士地位凌驾明经之上。士人趋之若骛,进士科成为读书人做官的踏脚石。

    明经科:主要考儒家经典,考试是先帖文(同“帖经”。《通典·选举三》:“帖经者,以所习经,掩其两端,中间开唯一行,裁纸为帖。凡帖三字,随时增损,可否不一,或得四、得五、得六者为通”),然后口试,经问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

    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没有一定的才华,靠死记硬背是没有用的,因此难度更大。

    故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

    公卷通榜: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一旦临场失准,亦可获取录,称为公卷。

    明清的科举考试

    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乡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是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试,因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考试由礼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总裁,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实际上皇帝有时委派大臣主管殿试,并不亲自策问。录取分为三甲: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

    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有关科举的古诗词名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出自唐代孟郊的《登科后》

    释义:今朝金榜题名,策马奔驰于春花烂漫的长安道上,今日的马蹄格外轻盈,不知不觉中早已把长安的繁荣花朵看完了。

    得意犹堪夸世俗,诏黄新湿字如鸦。 ——出自宋代:苏轼《和董传留别》

    释义:考试得中仍然可以向世俗的人们夸耀,诏书上如鸦的黑字新写着金榜题名的名字。

    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圣上喜迎新进士,民间应得好官人。——出自元代:王冕《送王克敏之安丰录事》

    释义:科举考试的殿试环节洋洋洒洒写文章,科举得中,春风满面,皇上欢喜的收纳新上的进士,老百姓们应该得到好的官。

    东都放榜未花开,三十三人走马回。秦地少年多酿酒,已将春色入关来。——出自唐代:杜牧《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释义:放榜的时候,洛阳的花儿还未绽开,榜上三十三位及第者都骑马向长安进发。关中的少年朋友们,你们多准备美酒吧,很快就会把春色带进关内来。

    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出自唐代袁皓的《及第后作》。

    释义:金榜题名景姓氏被高高的悬着非常清楚,毫无疑问得到了"一枝春″的美称。

    最美好的祝福

    金榜题名  蟾宫折桂 独占鳌头

    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专听春雷第一声——写在辛丑年高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gke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