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皇帝大多子嗣不昌,所以在继承皇位的时候总显的比较仓促。比如说宋徽宗继位。
北宋元符三年正月,宋哲宗病逝,哲宗没有子嗣,也没有遗嘱,所以只能在宋哲宗的兄弟里面选,也就是宋神宗的儿子。向太后和大臣们最后选了端王赵佶,也就是宋徽宗。(当时是有大臣认为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
但确实赵佶不是当皇帝的料,业务不喜欢儒家经典、史籍等亲王宗室的主要功课,倒是对笔墨丹青、蹴鞠骑射怀有浓厚的兴趣,斗鸡走狗无所不通。(其书法自称一格,号瘦金书)。国家交给了一个艺术家而不是政治家管理。
同时,当时还有个大奸臣蔡京。(蔡京由于书法造诣比较高,所以和宋徽宗就混到一块去了)
崇宁三年,宋徽宗和蔡京掀起了北宋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打击元祐党人的政治迫害运动,原本唐宋以来有一种台谏制度来约束百官,但是宋徽宗时期也就形同虚设了。
宋徽宗也算是来败光家业的,沉迷于声色犬马。蔡京为了迎合皇帝,各种搜刮奇花异石。君臣极度奢靡,对百姓行征暴敛。(水浒传宋江就是当时起义的人物之一)。
另外一方面,辽国,也是由盛转衰。当时的辽国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空前激化,各族民众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其中对辽国统治威胁最大的就是女真族。就是传说中的金啦。
辽被金打的不行。然后辽国有个官员投奔了宋朝,并献计联金攻辽,收取燕云故地。
宋徽宗一合计,就和金签了个协议。宋金双方均不得单独与辽讲和,金军攻取辽中京大定府,宋军攻取辽南京析津府,西京大同府,灭辽后,宋将输辽的岁币转输于金,金将燕云地区归还于宋,这就是宋金海上盟约,又称海上之盟。
结果宋徽宗又后悔了,模棱两可的。导致金觉得宋毁约了,后来宋徽宗一看辽真打不过了,就也用兵了。
所以金占领燕京,就也不履约了。几经交涉,才让宋朝收回燕京及其所属的六州之地,条件是宋朝不但要把给辽的50万岁币如数交给金,还得每年加纳100万贯燕京代税钱,金兵撤退时,把燕京的人口财产席卷而去,宋朝买回的只是几座空城。
第二年的时候宋徽宗又搞小动作,让辽将张觉反金,然后输了。宋徽宗的亲笔委任状也让金军看到了。
宣和5年八月,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去世,其弟完颜吴乞买即位,是为金太宗,宣和7年2月,金兵俘虏天祚帝,辽国的的残余势力基本肃清。然后就来搞宋了,金一边出兵攻打一边出使敲诈。(金人对付宋朝的一贯手法)
宋徽宗一看形势不好,马上让位了,跑去东巡了。(好家伙,感情要是北宋被灭了他老人家也不是末代皇帝)。
继位的小伙子是宋钦宗赵桓,这个人一下主战一下主和的。并且到后面不相信自家人能打赢,很过分地想要答应了金很苛刻的条件。(500万两银,银5000万,绢彩各1000万匹,马骆驼骡各以万计,尊其国主为伯父,凡燕云之人在汉者必须全部归还,割让太原、中山、河间三镇之地,以亲王宰相做人质。//赵家的祖坟也在割的地那)
结果人民们就很不同意,反抗了一波。同时勤王之兵日益增多,抗金形势高涨。金兵见汴京军民同仇敌忾,勤王之兵日益增多,深感局势不妙,不等金帛数足,取了割让三镇的诏书,又以素王赵苏代替康王赵构为人质匆匆退兵,种师道请求趁金兵渡黄河之时发起猛攻,遭到宋钦宗拒绝,结果金兵安然满载而归,危机暂时解除。
然而危机解除宋朝却没有居安思危。不是认真整军备战,却忙于控制太学。当然,这期间宋钦宗也在舆论的推动下,做了一些顺应人心的好事,清算了以六贼为代表的一批奸臣(蔡京等)
金这边呢还是老套路了,军一面答应讲和以麻痹宋朝君臣,一面照旧攻城夺地,并利用战场上的胜利,逐步提高议和条件,诱使宋朝步步屈服。
之后就是再次南犯了,就更打不过了。东京城就此被攻破,迫不得已,宋钦宗亲自到金营议降,答应称臣,割让河北,河东地区,靖康二年正月,金军先后将宋徽宗、宋钦宗扣押在金营。
2月6日,金国皇帝下诏废宋徽宗、宋钦宗为庶人,立张邦昌为伪楚皇帝,七日,宋徽宗等人被迫前往金营,金朝相国粘罕、斡离不分别押着宋徽宗、宋钦宗和后妃、宗室、臣僚共三千余人,以及掠夺的大批金银财宝、仪仗法物,图书典籍,百工技艺等北归金国,北宋就此灭亡。
澶渊之盟为什么能和,双方至少是在澶洲势均力敌。但是到了宋徽宗和宋钦宗这,与金实力已是不一致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为什么要和你谈和?
这些事件。 徽宗负主要责任,但是不能只是徽宗,应该是徽宗和他的朝廷负主要的责任,然后就是宋朝的这种长期在分兵权的这个策略,对武装力量缺乏建设,对国防缺乏大的战略考虑,没有居安思危,这也要负一个主要的责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