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论

作者: 骆长珊 | 来源:发表于2018-02-19 20:26 被阅读20次

风论讲的是什么?中医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本篇将为您做详细解读。

中医的风是一种风邪,是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的外感"六淫"之首。是其它外邪的先导,通常为风热,风湿,风燥,等。风为百病之始。

风邪的致病特点为:

1.易于侵袭阳位,如头面,咽喉,皮肤腰背等,如伤风感冒

2.病位游移不定,如风疹,荨麻诊等,发无定处,此起彼伏,风痹之四肢关节游走性疼痛等

3.发病急骤变化无常,比如中风会引起肢体、语言的障碍

4.肢体异常运动,如四肢抽搐,抽风

精读黄帝内经风论篇第四十二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颤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胀而有疡;卫气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腐,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道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颤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胀而有疡;卫气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腐,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道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黄帝问曰:风之伤人也,或为寒热,或为热中,或为寒中,或为疠风,或为偏枯,或为风也;其病各异,其名不同,或内至五脏六腑,不知其解,愿闻其说。

岐伯对曰: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

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颤栗而不能食,名曰寒热。

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人瘦,则外泄而寒,则为寒中而泣出。

风气与太阳俱入,行诸脉俞,散于分肉之间,与卫气相干,其道不利,故使肌肉愤胀而有疡;卫气有凝而不行,故其肉有不仁也。

疠者,有荣气热腐,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于脉而不去,名曰疠风,或名曰寒热。

以春甲乙伤于风者为肝风;以夏丙丁伤于风者为心风;以季夏戊己伤于邪者为脾风;以秋庚辛中于邪者为肺风;以冬壬癸中于邪者为肾风。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各入其门户所中,则为偏风。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脑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饮洒中风,则为漏风;入房汗出中风,则为内风;新沐中风,则为道风;久风入中,则为肠风飧泄;外在腠理,则为泄风。故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为他病也,无常方,然致有风气也。

【点评】本段重点解读由风邪引起的各种疾病,并且指出风为百病之长

①寒热:病状名。主要证见发冷发热,或战栗不欲食。《素问·风论》:"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怢栗不能食,名曰寒热。"

②热中:风邪入胃而见目黄的病证。《素问·风论》:"风气与阳明入胃,循脉而上至目内眦,其人肥,则风气不得外泄,则为热中而目黄。"

③寒中:指寒中,是阳气素虚,风邪外袭,邪从寒化之证,以汗出,恶风,流泪为主症。

④疠风:多因形体素虚,为暴疠风毒之邪气所袭,邪毒滞着肌肤而发,或因接触患者之邪毒而传染。初起者患部有麻木不仁感,继则发现丘疹红斑,渐肿而破溃,无脓汁,久则可蔓延全身,严重者出现眉毛脱落,鼻柱倒陷,目损唇裂,甚则足底穿溃等。或面若狮貌

⑤偏枯:中医指半身不遂的病

⑥腠理开则洒然寒,洒然寒,寒冷貌。《素问·风论》:"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

⑦其寒也则衰食饮,也,在这里为语气词。即"其寒也,则衰食饮" (下同)

⑧散于分肉之间,分肉,指肌肉,前人称肌肉外层为白肉,内层为赤肉,赤白相分,或谓肌肉间界限分明,故名。 指皮内近骨之肉与骨相分者。

【整段翻译】

黄帝问道:风邪侵犯人体,或引起寒热病,或成为热中病,或成为寒中病,或引起疠风病,或引起偏枯病,或成为其他风病。由于病变表现不同,所以病名也不一样,甚至侵入到五脏六腑,我不知如何解释,愿听你谈谈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风邪侵犯人体常常留滞于皮肤之中,使腠理开合失常,经脉不能通调于内,卫气不能发泄于外。

然而风邪来去迅速,变化多端,若使腠理开张则阳气外泄而洒淅恶寒,若使腠理闭塞则阳气内郁而身热烦闷,恶寒则引起饮食减少,发热则会使肌肉消瘦,所以使人颤栗而不能饮食,这种病称为寒热病。

风邪由阳明经入胃,循经脉上行到目内眦,假如病人身体肥胖,腠理致密,则风邪不能向外发泄,稽留体内郁而化热,形成热中病,症见目珠发黄;假如病人身体瘦弱,腠理疏松,则阳气外泄而感到畏寒,形成寒中病,症见眼泪自出。

风邪由太阳经侵入,偏行太阳经脉及其腧穴,散布在分肉之间,与卫气相搏结,使卫气运行的道路不通利,所以肌肉肿胀高起而产生疮疡;若卫气凝涩而不能运行,则肌肤麻木不知痛痒。

疠风病是营气因热而腐坏,血气污浊不清所致,所以使鼻柱蚀坏而皮色衰败,皮肤生疡。病因是风寒侵入经脉稽留不去,病名叫疠风,也有的叫寒热。

在春季或甲日、已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肝风;在夏季或丙日、丁日感受风邪的,形成心风;在长夏或戊日、己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脾风;在秋季或庾日、辛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肺风;在冬季或壬日、癸日感受风邪的,形成肾风。

风邪侵入五脏六腑的俞穴,沿经内传,也可成为五脏六腑的风病。俞穴是机体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若风邪从其血气衰弱场所入侵,或左或右,偏着于一处,则成为偏风病。风邪由风府穴上行入脑,就成为脑风病;风邪侵入头部累及目系,就成为目风病,两眼畏惧风寒;饮酒之后感受风邪,成为漏风病;行房汗出时感受风邪,成为内风病;刚洗过头时感受风邪成为首风病;风邪久留不去,内犯肠胃,则形成肠风或飧泄病;风邪停留于腠理,则成为泄风病。所以,风邪是引起多种疾病的首要因素。致于它侵入人体后产生变化,能引起其他各种疾病,就没有一定常规了,但其病因都风邪入侵。

相关文章

  • 风论

    风论讲的是什么?中医为什么说"风为百病之长",本篇将为您做详细解读。 中医的风是一种风邪,是中医的风寒暑湿燥火的外...

  • 论风

    秋风萧瑟 寒风刺骨 要论伤人 相比冷嘲热讽 自是甘拜下风

  • 论风

    风轻如毛,扫去炎热。 风重如山,可柔可刚。

  • 风论

    沈阳春天的风总是狂野的、肆无忌惮的,真是挺讨人厌烦的。北方可能皆是如此,终归是无法改变的了。于是人们向往南方,便都...

  • 风论

    素问。风论》,风中五脏六腑之俞,亦为脏腑之风。肺风之状,多汗恶 风,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由此可...

  • 诡风论

    学蒙尚浅,赋作题典,人具灵聪,出尔成词。有执箸觅诗者,有秉笔直书者,有浏览从文者,有倚腕沉吟者。各姿各态,聚于堂内...

  • 谈“风”论“雨”

    “今天下雨了,就住下吧,省得淋雨!”我妈说。 我接娃放学回家,路过我妈住处,我和娃穿雨衣回家。路上我和娃安静的倾听...

  • 过堂风论

    孙行者:老师,我家的房子客厅和餐厅的窗口正好对着,客厅在南面,餐厅在北面,刚好形成一条直线。胡大师说这是过堂风,对...

  • 风语∥论孤独

    ① 孤独是一个人的盛宴三个臭皮匠的狂欢从身体里拽出两个旁观者一个贴在天空,一个掷于地上无视他们的嘲讽,举杯相邀燃字...

  • 写在论《鄘风》之前

    写在论《鄘风》之前 一直没勇气写论《鄘风》,直到看见一首诗: “&. 在路上,回家或者征途 这是一条黑暗,灾难和平...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风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kwt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