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杂想一

读书杂想一

作者: 纳新老师 | 来源:发表于2019-10-30 22:39 被阅读0次

读书:《图说敦煌254窟》第一章

一直很喜欢敦煌,虽然还没去过,但是也有看过很多展览。特别是一次在喜马拉雅中心的敦煌洞窟展(复刻)看了三次,虽然复制的窟与真窟有区别,甚至是等比例缩小的,但是仍然觉得相当震撼,凝视佛像,甚至感觉到了心灵的涤荡,今天读了这书似乎才知道为什么。

首先,为啥洞窟会凿在敦煌。这个我一直挺好奇的,为啥不是每个地方都有类似的洞窟,只有一些地方有,他们为什么那么集中,又为什么会艺术造诣如此之高,以前还真的有那么多艺术家吗?这些窟造了是干啥用的?这一直是我不知道的问题,书中做了一定的解答吧。

首先敦煌的地理位置相当重要,是丝绸之路的中国起点,所以这个地方的人既受中原文化的影响,又被西域文化浸染,中西交回,各取所长。但是也因为这个尴尬的地形,好的时候当然是商业繁盛,人民富足,产生了相当多的书法、绘画艺术家。但是一旦打起仗来,这种边境的地方是最容易有战乱的。在北魏,柔然进攻频繁,甚至降服了许多北魏的附属国,政府主力军对付北魏已经非常吃力,更别说边陲薄弱的军力了,所以政府官员曾提议放弃敦煌,让柔然军自己去发挥吧,这样是一个对当下看上去非常节省的方式,但是有一个智者韩秀就提出,不能放弃敦煌!一旦放弃,柔然军就能轻易地和南边的吐谷浑结成联盟,到时候势力更为强大,更加不好对付。这一想法当然很对,也得到了支持。但是由于国力也无法支持,所以只能让敦煌自己去消化柔然的攻势,于是敦煌的悲惨岁月开始了。

我觉得这事还蛮有意思的,韩秀的眼光似乎就像下围棋的视野,别人看到了眼前马上就能获得的利益,但是他却看到了后面深深的隐患。这是一种大格局。这个决定没有错,但是不代表他容易。因为不放弃敦煌这个地方,不迁居百姓。而中国人固有的乡土观念会让民众自发的去保护自己的家园,但是他们的不幸与苦难就来自于此。这时候觉得他们此刻的苦难是那么深重,深重到不可化解,可是人就是不断地在寻求平衡,没有出口了,就自己找出口,敦煌石窟就是这样一个出口,供养、建造石窟来寄托自己的心愿,无意间竟创造了这样的瑰宝,增加了敦煌这一地的精神深度。所以事情的发展还真的蛮有意思的。

这一章中也讲了人们在洞窟中干什么,先是要禅观,就是看佛像,然后就要盘腿打坐,进行“观想”,在心中构建美好的佛像面容,感受身心洗涤,进而“五体投地,泣泪像前”。这还真是很深刻的感悟,所以在我们现在去观看佛像的时候,有时候仍然会有忍不住跪下的冲动,那就是建造者在建造时就充分地考虑到人们的观感,因为禅观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佛像塑的好坏与信众受到感动是极大相关的,这也真是促进塑像的能力发展。

相关文章

  • 读书杂想一

    读书:《图说敦煌254窟》第一章 一直很喜欢敦煌,虽然还没去过,但是也有看过很多展览。特别是一次在喜马拉雅中心的敦...

  • 读书杂想(一)

    之前发的都是读史书的感想,这次也有些在其它类书籍中的感悟,索性把名字改成读书杂想好了。 韩信与机遇 年轻时的韩信可...

  • 读书杂想

    朱永新说: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 儿童阅读推广人王林给《阅读的力量》这本书作序时写道:语文教师工作目标...

  • 读书杂想

    今天是2018年8月18日,今天把《皮囊》这本书在朋友圈进行了一个推荐,才发现很多人已经读过了,原来我是一个滞后的...

  • 读书杂想

    1、 读书,不仅是获取知识的最好途径,也是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最好方式。 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注定与书结缘,只是有的人...

  • 读书杂想

    好几天没有读书了,因身体疲惫,晚上不敢熬夜读书,总怕影响第二天上班状态。 白天又感觉杂事太多,无法静下心来好好读书...

  • 读书杂想

    微信读书APP里书架上的书越来越多了,一般我都把想读的书放在书架上,每天睡前读一会书,闭上眼带着耳机定好时然后,伴...

  • 读书杂想 -

    从小就十分喜爱读书,平时不用理我,一本书就可以让我一人独处一天,而且拿起书就放不下,总是希望从头看到尾,总是希望这...

  • 读书杂想

    昨天看了本书,叫柠檬水式生活,是给高段位的人的一本书,在图书馆借的。第一眼看到这本书,就把它借回来了。这是和这本书...

  • 读书与杂想

    每天中午,打开窗帘。 让阳光透过窗户,轻柔的铺满我的小桌。 捧起我的小书,轻轻的翻到书签处,字里行间,自有神采飞扬...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杂想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nav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