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兰陵王之所以被关注,源于他“不知其母”的神秘出身、邙山之战中的武勇、戴面具冲锋陷阵的传奇,但这位“貌柔心壮”“才武面美”的北齐名将,终因一句“国事即家事”遭主嫉恨,喂毒而死。
北齐人以兰陵王英勇善战的故事为原型编创的《兰陵王入阵曲》是中国传统戏曲的源头之一,中国戏曲“以歌舞演故事”的美学特质最早就是在《兰陵王入阵曲》中初露端倪的,“戏有代面、始自北齐”,这个古老拙朴的乐舞中兰陵王头戴大面的形象,直接发展成了后世的傩戏面具乃至今天的戏曲脸谱。
借壳的兰陵王人物的传奇性必然使其成为艺术创作的主角,兰陵王也不例外,这一次,被国家话剧院排成了话剧,名导名演,各种炫酷的舞台元素,尤其是后半段伶人佩戴面具,三演“杀戏”的默剧,十分精彩。
但怎么看,还是剧本不够,舞美来凑的赶脚。
编剧将兰陵王设置成一个因目睹父王被害而用女儿态掩藏真性情的柔弱王子,嫁给新君的母亲设法让他戴上了先王遗物——神兽大面,于是,他神奇般地平添雄伟气概,在战场上所向无敌,但同时,也走到了冷酷无情、暴虐可怖的人性另一个极端。最终,齐后用心头血帮助兰陵王告别迷途,回归本我。
借壳的兰陵王全剧旨在通过女态伶人面具和神兽大面这两副面具的象征意味,讲述一个“灵魂与面具”的现代寓言故事,体现对悲剧命运的观照,引发观众对于人性的思考。但大幕拉开,推出的活脱脱就是一个中国版哈姆莱特——杀父娶母、亡父英灵激发复仇,只不过他所追问的不是“生存还是毁灭”,而是“我是谁”。
借壳的兰陵王莎翁的王子复仇记,靠的是人物性格对剧情的推动、以及合乎逻辑的情节推演,但《兰陵王》到了后半部分,彻底变成了一部魔幻剧,大面被赋予过度的神性和魔性——一下子就让兰陵王从柔弱不堪变为叱咤沙场,进而冷酷无情,就算历史上兰陵王的身份有很大程度的“罗生门”色彩,但无论如何,魔幻到这个地步,都不应该是一部历史剧该有的创作态度。
借壳的兰陵王结尾,齐后将发簪扎向自己的心脏,用心头血破除了神兽大面的诅咒,在剧本不够,舞美来凑的基础上,又添加了剧本不够,母爱来凑的桥段。
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借个莎翁的壳呢?
借壳的兰陵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