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苹果发布了三款全新的iPhone手机,但除了被吐槽的“浴霸摄像头”之外,它们与2018年发布的手机几乎一模一样,无论是机身颜色,机型,字体,还是官网宣传海报都是一贯的“性冷淡”风,没错,这很苹果。
作为以简洁、简约为设计基调的公司,“苹果风”几乎和“性冷淡风”“极简风”画上了等号。当然作为科技产品,极简风让iPhone整体看起来更具有科技感与现代感。极简确实很高级,但很多人其实并未真正理解性冷淡风背后的极简内涵,甚至让极简风有些变了味。
极简是股什么风?
所谓性冷淡风,是极简主义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流行审美风格,是人们对简约风的调侃。因为它极力追求简约,并且排斥所有违背“简约”的事物。视觉上用大量的黑白灰、对比饱和度低;设计上克制平淡;风格上朴素中性。有人就调侃:“感官上满满的禁欲气息。
极简主义有一个法则,就是通过断舍离净化视觉效果,从而获得自由、舒适的内心空间。但作为一股潮流,很多人没来得及分析其中的意义,跟风而上。曲解“极简风”的结果,就是舍弃鲜明的色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黑白灰成了高级感的代表。无论服装还是家居,通通舍弃了温暖的色彩,代之以黑白灰的“性冷淡风”。
看上去仿佛逼格满满,但显然缺乏色彩和亮度,给人冰冷无情的感觉。试想下,上完一天班,从钢铁丛林回到水泥工厂,却分不清自己在家还是在公司。治愈倒罢了,反而还有可能抑郁。而中国人向来讲究坐北朝南,更讲究家里摆点花花草草,为的就是那抹亮丽的生命色彩。
但许多年轻人为了彻底告别大红大紫的审美,走向了去色的极端,把身边的一切都“性冷淡”化。原本图的是还原本真、释放压力,可到最后却扭曲成人们自我压抑的牢笼。
这样的极简,纯粹是为了跟风而跟风。以为空无一物就是极简,却又无法适应极简的生活,不懂得极简的意义何在,自然也享受不到真正的极简带来的乐趣。说到底,如今很多人对极简风的理解,都停留在表面。
极简就是时尚吗?
既然极简风并没有真正提高生活的质量,为何人们又对它趋之若鹜呢?因为,作为时尚的一种风格,“极简”的门槛实在是太低了。对于大多数对于来说,比起深入研究颜色、线条的设计,了解复杂的艺术理念,黑白灰更容易模仿。加上媒体的造势,极简风几乎成为了时尚标配。
既降低了对审美能力的要求,还能让人们轻易踏入“时尚圈”,凸显自己的品位和逼格感。低门槛的流行趋势,与求美心切的跟风者,当然一拍即合。但把简单粗暴曲解为极简设计,扼杀了艺术的美感和创造力,实则是审美的懒惰与无能。
另一方面,极简风大受欢迎,也不乏崇洋媚外的心态作祟。在网上搜索一下就能发现,当下的极简风有两大代表,一个是北欧极简,一个是日式极简。前者注重颜色质感,后者强调空间设计,而国内大部分的产物,只不过是东拼西凑的“四不像”。
归根到底,不过是看中了它的产出地。其作用、内涵不重要,适不适用自己的生活也无所谓。只要跟外国扯上点关系,就是好的。只有从外国引进的潮流,才能代表真正的审美;只有贯彻他国的艺术理念,才能占领时尚高地。
正是因为我们在无意识中认同了这种观点,才会肤浅地曲解极简主义,不求神似而求形似。至于它真正的价值,早就不重要了。
极简,中国早就有了
很多人都以为极简是种新奇的外来潮流,殊不知中国早已有了自己的风格。
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神似、达意。高山耸立入云,江水泛起迷雾,这样朦胧又壮观的景象,用颜色是极难勾勒出来的。画家们干脆让它空着,没有线条,也没有颜色,就这么一片空白。然而,这种极简的处理,不仅真切地还原了山高水远的自然景观,也给了观赏者更多想象的空间。
「 借山图之十五 齐白石 」大道至简,天人合一,这是中国人独特的智慧。虽然简单,意境却空灵,让人回味无穷。张岱有一篇《湖心亭看雪》流传百世,仅用寥寥数语就传神地描绘出一幅雪天江景图。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便说尽了天地间的广阔与雪白,道尽了古人远离世俗的高贵气节。
这种中国式的极简主义,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艺术创作,也深入影响了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都知道审美风格与生活环境相互影响着。所以,当我们重新审视“性冷淡风”时,或许该想想:“它适合我们吗?盲目地追捧它,会不会掏空中式生活?”
这样快速地追潮流,忽略了中国本身的文化基因,很容易产生畸形审美。而这一切,往往根源于我们审美上的懒惰。中国不是没有潮流审美,只是被我们的懒惰盲目地掏空了。
写在最后
人们常说:审美背后是生活方式。其实,性冷淡的色彩搭配也好,丢掉旧物净化视觉效果也罢,这些都是极简风的表面形式。真正的极简,是繁中求简的生活态度,是从精神上断舍离。
用艺术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用极简简化我们的物质生活,方能在喧嚣的都市里获得心灵的平静和自由。
行走的是艺术,不变的是追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