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时分,与朋友交谈近期读书的感受,我劝朋友,读书一定要读经典,这些年,经典对我改观很大。随后,我与朋友讨论起了《道德经》里面的句子,旁边的另一位朋友听到了,兴致索然地说:“《道德经》原来有这么大的用处啊,我回去也打算让女儿读《道德经》。”并让我推荐一个最好的版本,我能真切感受到这位朋友的那种急切的心情,她太想让女儿从这本书中受益了。然而,读书,是一个慢慢浸润的过程,不可能看一两本书就有质的飞跃。从我自身学习的经历来看,学习《道德经》已有五六年,虽然能把《道德经》大部分内容背下来,但还没有真正的走进这部经典,还停留在对这部书的表面理解上。尽管买了关于《道德经》的很多注解,但要想真正走进这本书,恐怕还得另下一番功夫,甚至是一辈子,它毕竟是中华经典中的“万经之王”。
看到朋友并没有打算让孩子树立长期的阅读习惯,而是把更多希望寄托在这部经典上时,我发愁了。为了不让孩子受到来自家长的伤害,我真诚地对朋友说:“如果没有好的老师来引导孩子读书,孩子暂且不要自己读经典。因为一知半解,会破坏孩子读书的兴致,再说孩子才几岁,慢慢来,不着急的。”看到朋友如释重负,我也松了一口气。
其实任何人都可以读《道德经》,但读书一定要带着什么目的的话,一定会失望的。因为读书本就是无用之用,阅读是基于一个人内在需求而来的,通过阅读,可以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可以扩展知识的范畴,提升内在的修养,增进理性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可以变化气质,涵养德性,读书有多种好处,唯独没有人们特别期待且能快速变现的那一种。在世间万千张脸中,读书人的脸是最容易辨认的,读书人的脸,朴实无华,低调奢华,脸上写满了知足二字,这就是读书人特有的精神气质。
也有朋友在教学上遇到问题时,他们常常着急忙活地说,自己最近遇到什么问题了,能不能推荐几本书看看。于是,根据朋友的问题,我特别认真的列出一个书单时,此刻,书的事在他们眼里似乎又不那么重要了。他们不过是借着讨要书单的机会,把我当做垃圾桶一样,对自己的日常进行一番吐槽。列出书单后,我特别期待,在后续的某一天,他们会针对书中的某个问题与我进行交流探讨,然而,从来没有,因为从本质上,他们认为读书是无用的。突发奇想,想要找本书读,不过是他们缓解紧张焦虑的一个微不足道的方法罢了,多年前借给他们的书,早已被尘封在不知名的角落里了。
他们之所以不相信读书能后改变我们的生活,因为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就摆在眼前:我是一个视书为命的人,每天坚持阅读,甚至上下班都背着书,但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因为读书而获得某些社会职位,我还是那个一无所、爱读书的穷书生。在他们眼里,我这样的读书人或许就是“傻”的代言人,骨子里,他们是瞧不起读书人的,但又不得不佩服在当下如此浮华的时代,依然有人一头扎进书堆。
的确,一个人内心的笃定任谁也无法窥视,但人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外界的因素,而影响到内心的情绪变化,他们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在某个瞬间,情绪分崩离析。而我则不会,一贯喜欢读书和反省自己的我,准确的说,一般人的言语伤及不到我,我会用书中的力量给这些所谓的伤害以回击,而回击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接受,不接受便会原路返回。这是读书带给我的力量,笃定而从容,理性且睿智。正如郝晓东老师说,阅读虽然不一定能直接提供解决当下困难的具体方法,但可以了提供一种理解,这种理解是一个人最内在的教育灵魂,是最根本的东西。
我不喜欢把日子过得每天如出一辙,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这才是人生的方向,否则人生三万多个日子,轮番上演的不都是太阳的东升西落吗?读书带给我的是每一个日子的更新,每天迎接全新的自己,我因读书而幸福。
2023年4月4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