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觉得抄袭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第一次和抄袭发生关联是在小学的时候,我在《少年文艺》上慧眼识珠的捕获了一篇抄袭之作。这个倒霉的作者手法可谓相当巧妙,他改编了一部意大利短篇小说,把一个意大利穷孩子想学钢琴被富人奚落的故事搬到中国农村,演绎了一个中国穷孩子想学小提琴被村干部无情打击的变型。好巧不巧的是那年小学暑假作业登出了原文作为阅读题,也点燃了我正义感爆棚的火焰。把暑假作业剪下来寄到了《少年文艺》杂志社是必然的,当然要附上一封措辞激烈的谴责信件,内容不外乎如此卑劣的抄袭行为竟然未被贵社洞见,必将影响贵刊的少年读者向健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方向发展云云。我尽可能地使用了一些自己认为很有分量的词句,并大力借鉴了成语词典上的若干典故。
应该说我的行动是很成功的,因为下一期的《少年文学》在最末一页发了一小块声明,前期某某作品因抄袭而被我社读者发现,现予以撤销,并向广大读者致歉。你难以想象我面对这段文字的满足感,以至于在想象中我把自己视为维护中国文学领域纯洁性的动感超人一类的英雄。可惜的是我那些同样订阅了这本刊物的同学,完全没有领会到在这一小段声明中我所起到的重要历史性作用,任凭我拐弯抹角的提示和循循善诱的劝解,都无济于事。这当然会让人有那么一点点点的失落。很快,由于把暑假作业剪掉而无法交差,我又收到了一顿痛打作为这次见义勇为事件的休止符。
如此种种并不能熄灭一个文学少年心中正义的火焰,我习惯性的到图书馆大量翻阅期刊杂志,试图发现自己反抄袭道路上新的里程碑,然而这最终并没有如我所愿。大量阅读产生的一个类似副作用的好处是我不用为写作文发愁了,或者直白一点说吧,我也开始把看到的东西改头换面的用在自己的作文里。作为一个进行了大量阅读的资深读者来说,我的手法自认为比较熟练并且明智,比如说我从来不从离家一千公里以内的杂志或者报纸上进行借鉴,每当学校有什么征文比赛的时候,我一般把《黑龙江鸡西小学生优秀作文选》或者《四川内江小学毕业优选作文选》之类的文献作为参考,这样一旦得手就能在享受到老师和同学妙笔生花的赞誉之外更多的沾沾自喜。
如果我听从了老师的建议,最终去从事了和文字有关的工作的话,很可能至今已经被抓获了无数次。因为我相信即便在这个文学凋零的时代,以揭发他人丑事为乐的热心群众依然存在于我们这个国度,一旦时机成熟势必如雨后春笋蓬勃向上,所以我就像在某一本书里看到的那样,风息处休起浪岸到处便离船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现如今我这种还有一点荣誉感的抄袭者思维已经无情地被时代的洪流所唾弃了。大部分的自媒体的文字人员根本不管出处,什么都敢抄。开始这让人感到很费解,截止看到大量的用浏览器翻译软件翻译的外国文字完全不加修饰也能刷出上百万阅读量,我甚至开始为被我拿获的翻译意大利小说家所难过,生不逢时啊!大哥!晚生些年,您做个自媒体公众号应该就能过得不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