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读书?你还需要内化;[片段来源]:《这样读书就够了》P33~35
【R:阅读原文】
我们发现,精心设计的现场培训往往比自己阅读更有效,主要是基于下列公式中能有效促进学习的因素。若把有效促进学习的因素分离出来,也会使我们的学习成本更低、效果更好、选择更多。
图书=核心知识+书面表达
培训=核心知识+口头表达+X
同主题图书和培训课程的核心知识相差不大,可以消项。根据认知科学的研究,对于同样的信息,通过视觉输入或是听觉输入,差别也不大,可以消项。因此可以这样认为:
培训=图书+X
由此可见,同主题的图书和培训课程的差距就在于X。
X价值多少?等于参加培训和购买图书的差价。
x为什么这样宝贵?因为X是真正帮助学习者把核心知识转化为自身能力的元素。那么X到底是什么呢?
诺尔斯等教育学家研究发现,对成人学习者来说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叫作 appropriation。作为教育学专业术语, appropriation常常译作“内化”,其实词源上的意思是“挪用原本不属于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们干脆译作“拆为己用”。这个过程中通常包括学习者激活和反思了过往的经验,设想和规划了未来的行动,以及现场的技能演练。
总而言之,学习者参加精心设计的现场学习(如培训)之所以比自己读书更有效,关键在于有些因素促进了学习者的拆为已用。
A1(反思经验)
X = A(拆为己用) = A2(规划应用)
A3(现场演练)
【I:重述信息】
你有在学习吗?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相信你一定是有学习的,只不过区别是在于主动还是被动,速度快亦或是慢,效果好还是坏罢了。
而且对于主动学习来说,可以选择的途径,也越来越多;视频、音频、在线、线下、书籍等等,而在如此多的选择当中,高票当选的学习方式,仍然是“读书”。
读书是为我们所普遍采用的一种学习方式,具有方便不受条件限制的优势;然而读书的道路却并不轻松,看不懂、记不住、用不上,种种问题困扰着我们;虽然看过了一些书,但是当需要你去运用、分享的时候,你的内心又有多少底气呢?最终,让我们产生一种观点,不去参加一下线下的同主题培训,似乎就无法掌握这些技能、方法。
难道说,只有参加培训,才能得到收获和成长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让我们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呢?有,在这里,就需要我们加入一定内化的步骤:
1、激活经验;
想一想,在你过去的个人经历当中,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经历呢?
2、反思经验;
结合书上的知识点,去反思一下,自己当时所经历的,为什么会失败?问题点在哪里?
3、规划应用;
如果未来发生类似事件时,如何运用书中的知识点,去解决问题;
【A1:相关经验】
再举一个大叔过去的例子吧!
在昨天的拆页中,大叔有谈到过,大叔在读书上天赋并不高,没有啥技巧方法,下的全是笨功夫,效果还不咋滴。
今天大叔讲的例子,是大叔刚刚毕业工作的时候,那是大叔在制造型企业里面从事培训,兼职生产技术工程师,要承担企业标准化工作推进。对刚毕业的我来说,什么“标准化”,什么“5S”,什么“SOP”,啥也不知道啊,而且还要写改善报告,这些在当时,也没有师父来教你,身边的同事,至少我能接触到的,也都说不太清楚,这可有点要命了。
运气好的是,一次下班,在书店里找到了2本经典的企业生产管理和品质管理的书籍,里面的内容正是我所需要的。我还记得当时为了这2本书,我可是把自己三分之二的实习工资都拿出来了。
买回了书,接下来就是苦读,先给自己做了个扫盲,让自己先搞清楚了那些不知道的,然后就是把书里的一些技巧和方法,应用到标准化文件制作以及标准化改进中去了,从实际工作情况反馈,得到了同事和上级的好评。
现在在回过头来反思一下,当时的自己虽然刚毕业没有什么经验,但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却有去联想到自己日常工作中所看到、听到的现场问题,并在脑海中联想,如果是我遇到了这件事,可以如何运用书上的技能点,去解决问题呢?
从这里可以看出,我所做的,隐隐的有让自己通过“拆为己用”的方式,将书本上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并由此产生了新的经验。
【A2:我的行动】
(示例)
目标:用1个月的时间,在4月30日前,完成1本深度思维方面的书籍“内化”;
行动计划:
1、在4月底前读1本深度思维方面的思考类书籍;
2、通过A1激活并反思自己过去的经历,通过A2去规划自己未来实际应用;
3、通过“RIA”便签法拆为己用,将内化成果在简书上进行输出;
小伙伴,你呢?在看了我的分享之后,你有什么感想吗?欢迎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