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龙
“即将失传的10大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无人……”“xx最容易失传的非遗,全国只有她一人会……”“拿什么拯救你,我们的非遗……”。
实在是看到了太多这样子的消息,令我十分的痛心,为什么那些传承了这么多年代而流传下来的工艺,到了这个物质丰富,人才济济的时代却濒临失传?这不禁让人陷入沉思。
作为一名手作爱好者,我深知每一件工艺品背后的艰辛和困难,就拿“燕京八绝”①之首的花丝镶嵌来说,它跨越了无数兵荒马乱的时期,历经了2000多年,可是现在,它竟走到了濒危的路上。制作一件花丝镶嵌作品需要多大的功夫?首先把金银铜等原料高温熔成液体,做成粗细合适的方块条,后用拔丝板把它们拉成细丝,最小的竟比头发丝更细!这得经过多少次的小心的拔丝,才能形成这柔软又坚韧的细丝。最后掐丝,焊接,镶嵌等工序才能把它做成一份工艺。这才是需要万分耐心和细心的结晶。
这又反映出了这些工艺的弊端,首先就是成本太高却赚不到什么钱,其次是因为工艺的手法太复杂艰辛,若想熟练掌握一项工艺并成为下一代传承人少则几年,多则几十年。许多已经失传的非遗最后一代的传承人生前都过着十分清贫的日子,而他们的子女却都不愿意去继承这一份工艺,只是因为这太辛苦了却赚不到钱……难道非物质文化遗产设立出来就是为了赚钱吗?
不是的,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体现了创始人的一份心意,他们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费尽心思去尝试配方,尝试方法,有的人还为此付出了生命,他们拼死拼活为后人留下的这些,就值得我们去守护,去传承。
希望我们能够重视非遗,能够去拯救非遗,用我们的心,我们的行动去拯救非遗。
注:①燕京八绝,即景泰蓝、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镶嵌、花丝镶嵌、宫毯、京绣八大工艺门类,它们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间工艺的精华,在清代均开创了中华传统工艺新的高峰,并逐渐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宫廷艺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