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孩子兴致勃勃地学习,做题做的很认真,做完题就要完成老师布置的每日一则故事,儿子选的是国学启蒙里的一首诗《江南》,有一个字“曾”拼了三四次都拼不出来,拼出来了,一会就忘了,他一直问我,我说再拼,拼错了,我又说再拼,我的表情严肃,内心也很生气,刚才都拼对了,一会儿可忘了,孩子拼了5,6次还是出不来正确的读音,我也没注意孩子的表情变化,谁知儿子书一扔,直接书一扔,哭着说:我不读了,太难了。
瞬间我意识到自己的没有及时帮助孩子而是一味的逼迫在再读让孩子产生了挫败感,面对孩子遇到的困难我一直冷眼旁观,让孩子失去了耐心。当时我的心里状态是:这孩子怎么回事儿?刚拼过去的一会儿就忘,真是不用心。我带着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去看待孩子这件事。但事实是孩子学的真得很认真,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而我的反应和态度却让孩子感到很受伤。
于是我调整了自己的心情,跟孩子说:妈妈刚才没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跟你道歉,对不起。并拥抱了孩子以求原谅。但我转变的太快,还能等孩子调整好,我就接着去问孩子:刚才妈妈的语气很不好,你有什么想法?你为什么哭呢?儿子一直往我怀里钻,也不正面回答。我觉得自己的沟通方式还是有问题,不能做到婉转和换位思考,我必须学会一种表达方式,突然想起来了最近学的家庭教育课程:用我看到……,我感到……,我希望……
哎,学的理论再多如果不实践永远都变不成自己的知识。我得行动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