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教练实践艺术
12种习惯性情绪束缚

12种习惯性情绪束缚

作者: 自由卓越的DC | 来源:发表于2017-05-09 08:52 被阅读207次

    文/自由卓越的DC

    在正文开始前,请允许我送上一首《自由之歌》:

    自由,是我一生追求的品质。

    以前,我一直在外部世界寻找,

    结果,收获的更多是失望,

    似乎,没有这样一个地方让我永远感到自由。

    于是,我问自己:什么是永恒的自由?

    直到,我恍然大悟:自由就在我的内心。

    其实,当我解开了内心我对自己的束缚,

    自由,就与我常伴了。

    和很多人一样,在过去的成长中,我也开心过,也痛苦过,对于情绪的体验是每天都会经历的事情。当我对情绪的理解层层深入时,我开始更加懂得如何爱自己。就像诗中所说,我不再依赖外部世界给予我自由,在内心深处,我解开对自己的束缚,体验到一种永恒的自由。

    12个“小我”和12个“真我”

    12个“小我”

    所谓“小我”(ego),其实就是“假的我”,并不是真正的“我”。与“小我”相对应的是“真我”(true self)或“我的卓越性”(greatness)。小我的本质是情绪阻力,源自于早在我们语言前就形成的习惯性束缚。每个人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都经历过情绪冲击,为了避免或减少痛苦和恐惧的体验,小我一直在努力地捍卫着自己。如果你稍加留意,会发现因小我产生的情绪阻力无处不在,无论是你自己还是周围的人。

    汤姆·斯通(Tom Stone)被誉为“全球情绪能力运动”先驱,他发现了人类情绪问题的真正潜在原因是12种在语言前就产生的习惯性束缚,其称之为束缚人类的核心动力。下文将对这12种习惯性束缚,或称12个“小我”的表现和形成原因进行说明。

    第一类:拒绝充分感受事物(抵抗)

    1)拒绝充分感受事物

    在我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过情绪崩溃的经历,我们哭得是那么的伤心,心里是那么的难受,从此对情绪崩溃怀有一种恐惧。于是我们做出了一个感受层面的回应性的决定:为了避免再次在情绪中崩溃,我们要压抑内心的感受,限制自己与生俱来的感受能力。希望以此来避免强烈的情绪冲击,将情绪崩溃的可怕经历最小化。这个感受层面的决定,似乎是在形成语言能力前的我们最容易做出的选择。而这恰好是我们实施各种逃避感受的策略的开端,目的都是为了保护自己,避免内心不舒服的感受。拒绝充分感受事物有3个主要表现:忽略直觉、判断、逃避当下。

    2)忽略直觉

    在我们小时候,怀着好奇和勇气,去探索各种新鲜玩意儿,我们在家里墙上肆意地挥洒着创意,然而,父母似乎一点不像我们那么热情,更糟糕的是,我们因此受到了惩罚。父母原本是爱、支持和鼓励我们的,而现在却让我们感到了背叛、伤害、害怕、恐惧和愤怒。类似的经历不需很多,我们就开始产生一种恐惧:害怕直觉和创意可能带来的负面结果,以及随之而来的情绪冲击。于是我们又做出了一个感受层面的回应性的决定:忽略直觉或不相信直觉,并逐渐将其固化成为了我们的行事习惯。类似的习惯还有:对冲突的恐惧、对自我坚持的恐惧、对自我真实的恐惧,尤其是在他人可能不喜欢我们所做的事情时,对表达创新想法的恐惧。

    3)判断

    在我们的内心,原本就存在着一些不舒服的感受,这些感受源于内在的需求没有得到充分满足或尊重。我们会趋向于把这种需求投射到其他人身上。当我们看到一些和我们内在需求相冲突的行为时,这些行为会再次激发起我们不舒服的感受。我们害怕随之而来的情绪痛苦,不敢面对或处理它。于是,我们趋向于在感受层面做出回应性的决定:设法避免内心不舒服的感受。因此,我们很自然地运用起判断这一策略,针对其他人或事来表达反感和评判,而避免去感受我们自己内在的感受。因为判断别人很容易,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人们自我判断也判断他人,我们很早就通过观察和效仿学会了这种行为方式。似乎当我们给其他人或事贴上了某种标签,就可以减轻我们内心的不舒服。

    4)逃避当下

    有时候,我们内心产生了某种强烈情绪,而我们深度习惯于拒绝或避免去充分感受这种情绪,这时我们就留下了“没有被完全体验的强烈情绪”。情绪的能量若没有得到有效释放,它就一直会存在,就像“情绪的垃圾”一样,堆积在我们体内。每当我们拒绝充分感受时,就会积累下一份未处理或未完成的情绪能量,日积月累,形成一个“数据库”。而这些“情绪的垃圾”不会就此罢休,事实上,它们一直很躁动,每当我们允许自己处在当下时,这些强烈的情绪就会闯进我们的意识,要求被完全感受。然而,我们害怕太过痛苦而在其中崩溃,感觉自己做不到。于是,我们采取各种手段去逃避当下,如转移情绪的药物、尝试成瘾行为等,把自己沉浸在过去或未来的故事中,这样就可以不用去面对过去残留的痛苦和恐惧了。

    第二类: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寻找自己(依赖)

    5)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寻找自己

    也可理解为在虚幻中寻找存在感。当我们还是胎儿时,完全依赖脐带从母体汲取营养来满足生长的需求。当我们呱呱坠地,剪开了脐带,离开了母体,我们仍然感觉妈妈是自己的一部分。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一个妈妈的身份来满足我们的所有需求。当我们开始独立体验这个世界时,发现我们的需求不能像以前一样得到快速满足,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我的一部分缺失了。我们开始产生一种恐惧,害怕需求得不到满足而无法生存下去,害怕自己得不到爱、关注、认可和重视等一些你认为真正重要的东西。这个现象很普遍,即便是在条件最好的家庭当中,我们的需求也不能得到完全地满足。这导致我们陷入了一种感受层面的误区:如果我的需求得到满足,我就可以最终感到完整和完全。于是,我们开始了寻找完整的旅程:努力去追求一个目标或满足一个欲望,但感受不到真正的完整,再尝试追求更高的目标或满足更深欲望,仍然感受不到真正的完整……,这似乎是一个没有终点的循环。事实上,无论多少爱、关注、金钱、时间、财产、经历、成就、认可和任何事物,都不足以让我们感受到自己是完整的和完全的。为什么?这是因为我们原本就已经是完整的和完全的了,从来就没有缺失过什么。我们所追求的完整感,是想象中错觉,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感。我们本已具足,真正缺失的,是对“我是谁”的直接体验,即纯粹的觉察。纯粹觉察是“我是谁”的自然本质,真正的完整感或存在感就存在于每个当下的纯粹觉察。在外寻找“我是谁”终究没有永恒的答案,向内探索就能体验真正永恒的我的存在。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寻找自己也有3个主要表现:误把需求当成爱、抵制变化、限制自我表达。

    6)误把需求当成爱

    由于核心情绪中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寻找自己的本质,我们认定只有需求得到了满足,才是完整的人生。这种根深蒂固的信念让我们混淆了对需求的满足和对爱的体验。我们习惯性地认为爱就是让我的需求得到满足,“如果你爱我,你就要……(满足我的需求)”。然而,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是在用需求“绑架”爱。满足需求就是单纯地满足需求,它并不是爱。爱,实际上是一种存在状态的体验,并不在于付出和回报本身。被爱的感受和完整的及完全的感受是相同的,是我们在母体内所“享受”到的感觉,完全地被爱,所有的需求都能得到完整及时地满足。当我们离开了母体,我们害怕得不到爱,于是我们努力地在外部寻找爱,通过需求得到满足来感受被爱的感觉。当我们体验纯粹的觉察时,体验到的是一种纯粹的爱的状态。这是唯一真正的爱,是无条件的爱,这意味着爱不依赖于你外部的任何事物,你只是自然而无条件地处在纯粹的爱的状态,你的存在即是爱。

    7)抵制变化

    我们都渴望拥有稳定的、无忧的和安全的生活基础。于是,我们希望有一些可以依赖的并且不会改变的东西。然而,没有任何事物是不变的。我们普遍存在害怕失去“我是谁”的定义、害怕失去自我认知的恐惧。因此,我们趋向于用一些似乎不变的外部事物来定义“我是谁”,即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寻找自己。时间长了,我们就变得依赖于这些外部的事物,觉得它们就是我们自己的身份定义。事实上,似乎任何在我们身边长时间存在的事物都会成为我们身份定义的来源:你的职业、你的名字、你的地位、你的学位、你的身体、你的财富、你的声誉、你的爱人或孩子、你的习惯、你的信仰、你的价值观,等等。有一些身份认同的获得也许源于过去的情绪痛苦、回应情绪或是习惯性束缚的模式,当我们认同了这些外在的定义就是“我是谁”的身份定义时,就会产生害怕失去这些定义的恐惧。但是,在这些事物中,没有任何是不变的,变化是大自然的规律。当我们的定义受到“威胁”时,就会引起我们的恐惧和反抗。为了保护这种自我身份认同,我们就会抵制变化。其实,我们真正缺少的是对唯一不变的存在状态的体验,而这种状态就存在于我们自身内在不变的自然本质中。改变需要二元或多元才能发生,而在纯粹觉察中,我们觉察自己本身,没有任何可以去改变的东西。这是我们可以拥有的唯一稳定不变的参照,它总在当下,不会迷失,这是唯一真正可实现的稳定状态。

    8)限制自我表达

    由于核心情绪中在没有自己的地方寻找自己的本质,我们错误地将与他人的关系定义成自己的身份,作为“我是谁”的一部分内涵,我们渴望被他人喜欢、接受或是认可。当这种感受没有得到满足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害怕会失去与他人的链接感的恐惧。久而久之,我们变得深度习惯于此,这些外在的链接感就成为了我们丢不起的一部分。当我们的自我表达有可能威胁到这种链接感的时候,我们就会犹豫或退缩,限制自我的表达。除此之外,我们还害怕其他人甚至一些根本不认识的人会不赞成、不喜欢,甚至批评、指责我们。此时,我们产生的是对其他人会批评不喜欢我们的创意的恐惧。这种恐惧阻止了我们有创意的表达或想法。“如果他们不喜欢我的作品怎么办?”“如果有人批评我的创意怎么办?”“我还是忍忍吧,不要表现出来,这样就没有风险了。”在过去的经历中,有人离开我们、不支持或不再爱我们,当我们有力地自我表达时却遭遇“泼冷水”的批评或羞辱,这些都会让我们学会躲进限制自我表达的墙角。

    第三类:试图强行促成结果(回应)

    9)试图强行促成结果

    在我们出生后与独立成人的经历中,存在着对孤立感和分离感所产生的恐惧和创伤。这些创伤有些已经让我们形成了自我定义,成为了小我的一部分。在我们的成长环境中,每个人都感觉到他们就是各自的人生故事、成就、失望、创伤、快乐和所有其他经历的集合。这个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我们开始需要这些种种来证明自己的存在感,我们变得离不开这些自我定义。为了让这种存在感得到持续满足,我们趋向于相信:我能让我的生活按照我想要的方式发生,我创造自己的现实。我们的身体、大脑、性格、想法和行动等看似“无所不能”,这让我们相信“人定胜天”,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是有别于自然的高级存在。当我们有这样的身份认知时,我们就趋向于试图让事情按照我们的方式、按照我们的时间表发生!由于我们对事物的控制欲望过于强烈,导致我们让自己过于“努力”,期待着“努力”可以带来我们想要的结果。然而,这往往让我们在强迫、纠结和痛苦中挣扎。事实上,自然的法则在运作一切,即使我们的身体、大脑和性格似乎都与整个过程相关,也其实都是自然法则的运作。在自然中,一切都是用最少的力、以最完美的时机发生的,这是宇宙的最省力法则。试图强行促成结果也有3个主要表现:排斥其他观点、编造解释、对环境反应过度。

    10)排斥其他观点

    当我们只认同以自己的方式去看世界的时候,就会排斥其他观点。此时,我们特定的信念就会成为自我定义的一部分。我们的自我认知依赖于自己看世界的方式,当其受到挑战或冒犯时,我们就会产生失去自我认知感的恐惧。这让我们变得非常脆弱,每当我们允许自己用新的方式开放地看待事物时,就会担心自我存在感受到威胁。我们经不起对其他的看事物的方式开放,因为这样会过于威胁我们的自我存在感。于是,你的方式就成为唯一的方式,不但是对你自己而言,你认为所有人都应遵照你的方式。你就持续地关闭自己的内心,持续地孤立,感觉自己是对的,而世界上其他的蠢人为什么就没有像你一样看事情。排斥其他观点也是世界上大多数争论、争斗和战争的根源。所有形式的原教旨主义都具有这种表达形式。偏见、歧视、宗教战争、种族歧视以及人与人之间不能和睦相处的真正根源都在与此。

    11)编造解释

    基于试图强行促成结果的核心动力,我们趋向于通过编造故事来完整化我们对事物的期待,而这种期待源于我们对事物控制感的渴望和对不确定性的恐惧。这些故事也许与过去的经历和未被满足的期待相关,也许与把可能发生的负面结果投射在未来相关。无论这个故事是关于过去的还是未来的,它们都会吸收我们的注意力,占据我们的大脑,似乎故事就是我们的一部分,以至于我们经常活在故事中而无法专注于当下。在这个习惯性束缚的背后,同样是我们对自己作为可以创造自己现实的“行动者”的身份认知,我们将自我的思考和智力作为自己的标签了,只凭智力理解和理智决定。当事物的结果没有按我们的意愿出现,我们就产生了回应情绪,我们趋向于用编造故事来让事情的“意外”结果和我们的回应情绪变得合理化、可以被理解,好让我们没有被满足的期待得到安慰。然而,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去尝试“编故事”,却很少活在当下时刻。编造解释的习惯性束缚主宰着我们的经历,让我们深陷于故事中,直到我们能够将自己的觉察从故事的标签中抽离。

    12)对环境反应过度

    当我们过度认同于自己的故事的时候,我们就开始期望生活按我们想象的那样呈现。这些期望来自于我们在大脑中编造的故事,与现实是没有连接的。当我们陷入期望中时,就会幻想,宇宙将按我们想要的方式去安排好生活。当宇宙没有照做时,我们就会产生愤怒、失望或是其他很多情绪的过度反应。这些过度反应将我们深深笼罩在情绪的回应能量中。我们坚持对我们的期望、产生期望的故事以及我们“合理化”的情绪回应的认同。我们没有把事件和我们对事件的回应区分开来,换句话说,我们认为事件和我们对事件的反应是一回事,似乎事情有了这样的结果,我们就应该有这样的反应。这个习惯性束缚与过度情绪反应、期待没有得到满足的创伤相关。

    这12种习惯性情绪束缚普遍地存在于人们当中,它们非常微妙,却又根深蒂固,非常强大。识别与理解这些情绪束缚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调整自己,充分乐享生活。情绪能力,可能是你在生活中能学到的最重要的能力,它就像电脑操作系统层面的改进,它会让你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得到提升,也许比你学习到的其他任何东西的效果都要好得多。

    -END-


    参考文献:《精通情绪:充分乐享情绪之道》【美】汤姆·斯通著;《CPCP国际职业教练认证课程》【美】郑振佑 著,如感兴趣,向您推荐阅读。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本文对您有帮助。

    尊重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简书】自由卓越的DC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2种习惯性情绪束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xugz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