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有四五年没去过图书馆了,上个周末,西安温度稍微上升一点,想去图书馆溜溜,距离我最近可走路就到的是西部书城,它之前的位置蛮好,现在搬了地方比之前小点,可以坐的地方没之前宽敞舒适,因为空间有限,借助窗台当桌子。位置最多十几个,运气好的话会有空位。相比之前,书店人少很多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29367453/6dcb9e0767c6df16.jpg)
转了会拿了本书富兰克林自传找到个空位坐下,左边本来是两个小伙子,不一会就走了,右侧的右侧是一女孩和她妈妈,在讲书,妈妈问女孩:是不是比在家好玩?小女孩说:是的。时不时会听到小女孩的大笑声。不一会我左侧来了个更小的女孩和她妈妈,看起来应该三四岁的样子。小女孩手里提了一盒相中的颜料,要打开。妈妈说:还没付钱不能打开,先看书,不然不给买,于是她乖乖坐妈妈腿上听妈妈读书,因为距离比较近。书里有孩子不理解的词语,妈妈就顺便给小女孩解释,问她,知道行李是什么吗?小女孩说:不知道。妈妈说:每次我们回老家,带你的玩具,生活用品,衣服啥的就是行李。还有犹豫,犹豫就是你想去做一件事情,突然又不想去了。我那会有点困,加上左右都是读书给孩子听,有些许吵闹,我于是趴窗台上看天桥上人来人往发呆,旁边的对话听得格外清楚了。右侧那对母女更闹腾一些,妈妈也读的有声有色,阴阳顿挫,左边的就平缓一些,相对安静,时不时孩子控制不住音量,妈妈会提醒她,小声点…她们的爸爸也来了,左侧爸爸,坐我右侧座位拿手机打游戏,右侧那个爸爸,也在看手机,那手势那专注度,十有八九也在游戏中。左侧小女孩,妈妈要去厕所,告诉女孩,让爸爸给你讲,于是她不得不跟爸爸转一圈拿过来了一本《自然小百科》娃打开书,爸爸开口没说两句,娃说:爸爸,不想读书,我要看书,你别说话…没二分钟,娃说这书不好看,书中的自然现象娃不感兴趣,又去跑着找书去了,找她感兴趣的书。而右侧的妈妈时不时说,让我休息会,读的嗓子都冒烟了…
这情景,不得不让我有了些许思考和感叹。爸爸们的存在感觉更像是替补队员,妈妈的陪伴更多一些,是因为更有耐心,还是说妈妈的必备技能呢?无论孩子生病还是孩子的点滴成长中,更多时候是妈妈的操心和陪伴。妈妈们说:其实是被逼的,没办法之举,说啥也不会要二胎,假如没有父母的帮忙,真的会忙成陀螺。以前的社会现状是,爸爸挣钱,妈妈照顾孩子吃穿喝,照顾家。如今这个压力巨大的社会妈妈不光要挣钱,还要照顾家,照顾娃。家里成员需要更多的体谅和理解,家务也得爸爸们分担。二胎不是不想要,是要不起,时间,金钱都跟不上。如今对孩子陪伴远比我小时候多很多,以前的孩子都是放养,一个村一堆娃一起长大,没那么敏感,没那么矫情,一晃眼似乎就都长大了,如今孩子接触的多,生活质量高,随之压力也比我们那时大很多,学习任务更重。无忧无虑的童年也就短暂的三四年,上学后就不那么轻松了。处在同样的环境中,不得不去比较,不得不去内卷。 还未走进婚姻和真正意义上家庭的我,听到的,看到的足以让人感叹,不禁问,怎样的准备好才配的上才能应对如此多的琐事。是强大的各类知识储备,心理素质,过硬的心态?还是雄厚的资金准备。无数个准备好都不及变化吧。
也许大家都在摸索中互相成长,第一次当孩子,第一次当爹妈,实属不易。更多一些开放的心态,允许一切的发生。父母总想给孩子最好的这是确定无疑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