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暑气已尽,秋风乍来的傍晚,我们在陈局的小院,享受了珠江原啤、桑椹酒、凤凰酒。同样是三人,我想起了在西藏喝青稞酒的夜晚。
酒是神物,是日月精华的凝聚,是上天降临的精彩。有人说,酒是中庸的媒介,有水温柔的外表,也有火刚烈的内涵。而西藏的青稞酒,更是赋予了青稞独特的中庸,既不张扬,而又激情奔放。
这都源于一个根本的所在,就是西藏的青稞。
青稞外表上极像我们华北平原的大麦,但其实不是。在植物分类学上,青稞和大麦都是大麦属,它们的区别是青稞的内外颖壳是分离的,籽粒裸露,而大麦的外壳是很难被剥离。
小时候到地里打猪草,看到麦田有了大麦穗,经常随手摘一个,一边走一边剥麦粒外面的皮,一颗一颗扔到嘴里嚼,比小麦粒的味道还香。这些大麦都不是单独种植的,它们杂在小麦田里,成熟后外壳紧紧粘连在籽粒上,影响小麦的卖相。
来西藏前,喝青稞酒,吃糌粑,是我的梦想,因为他们的主要原料都是青稞。我知道,西藏的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气候寒冷,内地的普通小麦、玉米、水稻、番薯等粮食作物,很难在这里生长。然而,在这块离白云最近的地方,只有一种植物欢快地茂盛着,它就是青稞。
青稞在西藏的种植,已有3500年的历史。青稞不同于大麦,在气候温和的环境里逍遥自在,而是在非常艰苦的高原地带,饱经风霜,最后磨练成像大米一样的颗粒。由于似石头般的“青黑色”,所以它才叫青稞。
我想,西藏的自然条件恶劣,但有了青稞,就是人们生存下去的依靠。事实上青稞对人体的作用也很大。青稞能降低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含有大量膳食纤维,有特殊的支链淀粉能抑制胃酸分泌,还有大量的微量元素,特别是硒,能防癌抗癌。
有人说到西藏喝酒就是自杀,可品尝青稞的欲望却一天天在增长。终于在一个晚上,觉得从林芝回到了拉萨,已经适应了高原气候。在游览了布达拉宫广场后,我们三人,土生、郝总和我,在小吃一条街,分了一瓶52度的青稞酒。
“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去西藏是遗憾”。到了西藏,不喝青稞酒,等于没有感受到高原的力量。西藏离太阳最近,没有嘈杂的环境影响,青稞酒,应该是最干净澄澈的精华缩影。
吃糌粑那晚,是在拉萨一个特色饭馆里,因为路上堵车,坐在饭桌前时已是午夜。好在当地的一个朋友和老板熟悉,我们如愿以偿地吃到了糌粑。可一入口,就很难享受,和小时候吃的红薯渣团一样,干涩得难以下咽。朋友说可以蘸一下牛肉酱,可这是生牛肉做的,一股腥腥的味道,根本适应不了。
糌粑是藏族人的主食,是把青稞麦炒熟后磨成的面,用酥油茶或青稞酒拌和,捏成的一个个小团。盘子里好几个,只有我顽强地吃下去一个完整的,其他几个朋友都是稍微沾了一下,看来都是和我一样的感觉。
回来后的好多天,我一直在回味那时的情景,心里很难正视自己的感受,但也不能否认自己的触觉。
也是,“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小麦毕竟是细粮,青稞即使像水稻那样一粒粒去数,也铁定是粗粮。在高原的艰苦气候,永远比不上平原的清风明月,我想到了坚持在阿里地区的孔繁森。
这次在西藏的导游多吉,讲了孔繁森背老太太疗伤的故事,让我印证了在聊城博物馆看到孔繁森遗物的真实。阿里政府出30万元,只为栽活一棵树,最后却无功而返,真实地反映出当地生存条件的恶劣。
所以说,能在西藏生存的人,都是青稞。他们沐浴日月的光华,为世间留下更多的精彩。感谢所有在西藏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