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的历史课本上所提到的李鸿章大概就是多数人对他的最初认知。一次是在第三课,甲午中日战争之后,李鸿章赴日本马关谈判,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一次是在第六课洋务运动,提到李鸿章在上海设立江南制造总局。两次都是一笔带过,并没有做出什么褒贬评判。
然而最有意思的是,教科书的旁栏中有一段李鸿章说过的话:“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
如果仔细看一下李鸿章的人生经历,也许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会说出这样一番无奈的话了。
李鸿章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时候,正值晚清由传统到近代,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过渡时期。可以说,是时势造就了李鸿章。
最初是李鸿章率淮军,和湘军一起基本剿灭太平天国,又镇压了东捻军,保住了即将崩溃的清王朝,因此被誉为“中兴名臣”。随后是洋务运动,李鸿章算是晚清政府中较早认识到要向外国学习才能使中国自强的官僚了。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施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从李鸿章的话中不难看出,他对整个国势的认知还是很深入的。单从洋务运动的过程来看,李鸿章不仅有经济头脑,更是心系祖国与百姓且具有较为先进认知的人。最后是建立北洋水师,李鸿章能够深刻认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于海上,所以提出“海防论”。北洋海军也曾是亚洲最强大的海防力量。
时势造就了他,也是时势毁了他。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说成是愚忠于清政府。“自强求富”的口号喊出来却没能实现。清廷内耗众生,停止添船购炮,北洋海军辉煌不再……最悲哀的事情大概就在于,他的思想先进,他的爱国之心分明,他想要救国于危难,而他“外修和好,内图富强”的愿望,最终化作了伤心与无奈。他错就错在忠于了腐败的清政府。
李鸿章一生签下三十多个条约,多为不平等条约。于是国人声讨四起“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都说“弱国无外交”,李鸿章在那时还想着尽自己外交官员的职责。始终没能意识到根本的错误,就像他的北洋水师镇的住国民防不住倭寇一样。可是在“议和大纲”上签字定赔款的时候,李鸿章开始咳血,自知时日不多,在病榻上指挥军官把一开始提出的10亿两白银降低到4亿五千两。在辛丑条约上签字的时候,他把自己的名字李鸿章写成“肃”字模样,有种解释是他想以朝廷受封的身份“肃毅伯”来落下这个耻辱的款。回去之后,他便在国人的骂声中一病不起。其中酸楚,何止“可怜”二字能言?
如果问李鸿章最大的过失是什么,那大概就是愚忠了,清廷无能,他却不能很好的认清形式,而是始终拥护无能的清政府,阻挠左宗棠、劝说慈禧太后放弃新疆的时候,还天真的认为自己在做造福百姓的事。不得不说,一个主动放弃国土的人不应该得到后世敬仰,可是单单就他爱国情怀来说,我们是不是也该客观的去看待他,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呢。
透过梁启超对李鸿章的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不难看出,那份无奈与惋惜,似乎都化作一声哀叹。如果到现在我们都不能正视那段历史,客观评价李鸿章的话,那我们真是冤枉了这位在外交,救国,推动近代化发展等各方面都作出贡献的爱国人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