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不久,有朋友发给我这一张图,说是他隔壁的一家p2p公司被查封了,所有员工当场抓走。我挺好奇,问起了一些细节。据他说,这家公司有一个特点,很喜欢集体喊口号。

有时候,早上来个“xxx的家人们,大家好”,中午来个“好好好,非常好,xxx最好”,下午来个“鼓励,鼓励再鼓励”,平时还有各种拍手掌、唱歌、跳兔子舞等活动。
这种现象特别有意思,并不是个例。

想起去年到深圳时,有个老板吐槽,说他们工业园区里有一家扎根六年的公司,最终经营不善倒闭了。
在倒闭前三个月,开始了最后疯狂。
全体员工每周听两个感恩演讲,每天清晨做军训、踏正步、喊口号,喊得最大声的一组,每人奖励200元,熙熙攘攘很有气势,传遍整个园区。
下班后还要开集体大会,做心得笔记,早上六点就要准时集合,开始了新一天军训。我听完后简直不可思议,世上还有这种企业存在。

我还有个亲戚家孩子,毕业后在某渠道商工作,日常任务是搞推广平台,但有大半时间是在办公室喊口号打鸡血。
一有人成交订单,经理就会敲锣打鼓、集体拍掌鼓励,像菜市场一样热闹,下班后还要跳忠字舞。后来公司债务高筑,给了员工两条路,一个捡包袱走人,一个大幅降薪。

到今年,逛写字楼,发现总会有某一层会特别亢奋,喊口号的声音能辐射上下五层楼,谁也不知道薛定谔的声音会从哪里来。
在某CBD的某栋写字楼里,挤满了一大半金融IT公司,每天放各种洗脑歌,喊的口号千姿百态,行为胜似传销,但最终也无法熬过了这个寒冬。

从理发店到大卖场,从工业园到家博城,从专卖店到写字楼,同一个口号,同一个舞蹈,竟有不同风采。
这种管理模式最早可追溯到日本的昭和年代,并在90年代随着台湾的传销热潮,席卷了沿海内陆的许多行业,在思维上根深蒂固。

鄙夷的人虽然很多,但这类公司可以搬出一套套理论,如忠孝文化、稻盛哲学、荣耻文化,感恩文化等,连弟子规和出师表都不放过,甚至请来和尚一起念佛诵经。
至于有没有用,或许在一些服务行业还真有点用。

像一些地推销售、市场拓展等岗位,经常被客户拒绝和嘲笑多了,挫败感会很深,情绪低落,因此每天瞎喊口号、唱唱歌,就很有效果了。
同时还能起到服从性测试,将聪明的、自尊心强的员工筛掉,只留下听话服从的。

但它的局限性也很深,如果别的行业也开始这么弄,只是死路一条,也说明管理者内心虚弱,对自己的能力不信任。
更有意思的是,现在应届生普遍扎堆进了这些产业,日常就面临唱司歌和训导、念诚信信条等规章制度。

如果有点抱负和追求,毕业后请谨慎进入这类行业,或许在前期三五年,你通过脑力体力劳动比别人赚得多,但三五年后就摸到天花板了。
一旦经济不景气,被裁员被替代性的概率很高。

据我长期观察,这类“口号公司”存在了几个问题。
首先是试用期特别长。
通常是六个月,即考核期为半年,你没完成既定业绩项目测定,请拎包走人。
由于岗位可替代性强,这种纯粹只是找苦力劳工而已,把你赶走再招下一个……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公司特别喜欢招实习生的原因。

不仅是小公司,一些五百强韩企也经常干这种不要脸的事。
碰到寒冬来临,可能你六个月试用期还没结束,公司就先倒闭了。

如果你真遇到六个月试用期,请先确认劳动合同是否签了三年以上,否则违反了《劳动合同法》。
简单来说,三个月后HR没有肯定答复,就可以走人了。
然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工资低,加班多。

瞎喊口号的公司,免费加班是理所当然的,强调员工要有主动积极性,既把公司当成家,也把自己当成狼。
这种被动加班,很多时候不是因为工作繁重,而是会议特别多,早上有晨会,中午有小结,晚上有晚会,还有周会和月度公司总结。

关键是这种会议特别无聊,宣扬感恩文化和国学,然后请一群“陈安之”来搞培训拓展,各种煽情催泪,最好能让员工哭得稀里哗啦,结束后再写一份心得体会。
稍微正经一点的,会组织员工上课,内容基本是“老板最喜欢的五类员工”、“用老板思维来看问题”、“怎样让业绩翻百倍”等。

团建就更奇葩了,忍辱负重的员工不仅要自打耳光,还要在年会上表演各种下三俗舞蹈。
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你以为只是进入普通的“口号公司”,其实它是一个南派传销组织。就好像文章开头的那一家P2P公司,稀里糊涂中你就进了公安局。

在大环境好的时候,“口号公司”还能硬撑着,一旦不景气,就开始集体倒闭。或者说,公司一旦喊起口号,说明它快完蛋了。
服务行业喊口号并不是一种正常现象,但让我感到悲哀的是,很多人可以适应这种畸形文化,管理层也喜欢生搬硬套,以为公司真的像打了鸡血一样蒸蒸日上。

简直自欺欺人了。
注,本图文来源网络,仅供本人阅读与思考 @龙行印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