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时期,我们就在物理课上学到了能量守恒定律。
它表述为: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其它物体,而能量的总量保持不变。
所以情感是守恒的(毕竟感情是一种能量)。
当某一个人失恋的时候,他似乎不爱曾经的恋人了,但对自己也不怎么好,整天浑浑噩噩,这时候,感情是否处于不守恒状态了呢?
并非如此。
既然他还在乎曾经的这段关系,感情就仍然存在。
当我们爱上了别人的时候,对自己的爱就会相应地减少一部分。
这就是得到爱的前提——付出。
其实古人早就明白了这个道理。
《国语·晋语四》:“将有请于人,必先有入焉。欲人之爱己也,必先爱人;欲人之从己也,必先从之。无德于人,而求用于人,罪也。”
某天和一个朋友谈钱花到了哪里去的问题。
而我选择了爱自己,所以选择做自己喜欢的事——去旅游,四处走走,记录的生活大部分也都是自己的。
梁永安教授的爱情课里有一句话:“爱情不完全属于信仰,爱情也属于日常。”
按照感情守恒定律,爱不会消失,只会转移。
所以不需要担心得不到爱,永远有爱,只不过可能不会一直是同一个人给予的。
有付出才能有收获,但应该有一个度。
《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悲伤的故事: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
其家逼之,乃投水而死。
仲卿闻之,亦自缢于庭树。
时人伤之,为诗云尔。
这首长篇叙事诗是用来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的。
如今我们都歌颂夫妻双方的坚贞不屈,可又有哪一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儿女得到一个这样的结果呢?
当今社会为爱自我伤害的案例依然有很多,这种现象就是过度付出。
亦舒在《我的前半生》中有言:“自爱,沉稳,而后爱人。”
如果把爱情比喻为一幢高楼,那么给自己留一点爱就是打地基。
一旦把打地基的材料全都用来把楼盖得越来越高,楼就塌了。
德国家庭治疗大师认为一种和谐的关系,接受和付出应该是一种动态的平衡,一方付出另一方接受。
这时,接受者就会感觉到爱和快乐,也会产生内疚的心理,这种内疚会指引一个人反过来做付出者。
并且付出的比接受的多一些,这样两人关系会在一个不断的流动中。
但这种付出和接受应该一直被调整在某个范围之内。
如果付出太多,平衡就会被打破,接受者的内疚心理会对其产生极大的压力,促使其逃离这段感情。
王小波说:我只希望你和我好,互不猜忌,也互不称誉,安如平日,你和我说话就像对自己说话一样,我和你说话也像对自己说话一样,你说,和我好么。
这就是平衡关系。
适度付出最好的状态就是,我对你的爱,和对我自己的爱是相当的。
我没有爱你胜过爱我自己,也不需要你爱我胜过爱你自己。
因此,希望每一个男孩女孩,从来都没有放弃过爱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