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义务教育阶段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因此,“双减”背景下的作业布置问题开始被学校和老师们高度重视起来,怎样布置作业布置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值得我们深刻思考和实践。
作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培育素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是师生评价、改进教与学的重要依据。对于数学学习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问题,而是为了熟能生巧和理解知识,甚至要做一定量的题。所以数学题不是做不做的问题,而是为什么做题,做什么题和怎么做题的问题。作为教师必须提高站位,树立并践行正确的数学作业观。
在《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中,刘权华老师提出了四种作业观,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一种是大作业观
大作业观的特征是素养指向、空间大、时间广、形式多。刘老师给出了这样三种具体建议:1.引导或布置学生办《数学学习报》,学生可以自己写文章自己当编辑自己设计版面,自己当美工。2.大家轮流张贴、主办或布置新颖别致的数学知识卡片展览会,把学生平时摘抄收集的卡片、金句展示出来。3.制作数学模型,布置学生完成以数学为主题的黑板报。
通过这样的作业布置,长期坚持,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的数学素养就会静悄悄的培育起来。
第二种是长作业观
长作业关就是给学生的学习任务,要求他们经过一段时间完成,这一段时间可延续几周或几个月。
作者给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一棵树有多少树叶”,把这个问题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而回答这个问题要亲自观察、统计、实验、测量、估算。低学段的学生要借助面积和比率,高学段则可能还要利用方程和函数,如果把树叶的数量与光合作用后产生的氧气结合起来,又会引向绿色环保的主题,成为数学和生物融通的环境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好题材。
长作业是实践和应用在课外的延伸,通过实践活动和综合应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和社会的关系,这与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正好合拍。
第三种是协同作业观
作业是另一种学习。学习是同世界的对话,透过同教材、同伴及自我的对话,重新编织知识的意义和形式。
作者给出了组建“作业共同体”的办法,在这种作业共同体中设置两种作业,一种是每一个学生都必须完成、掌握的保底作业,即“共享作业”,另一种是以共享作业的掌握为基础,向更高水平挑战的作业,即“挑战性作业”。
第四种是文化作业观
许多有识之士呼吁我们的数学教学不能流于简单的形式训练,不能疏于对数学文化的教学。
数学文化是数学的硬核。从哪里去寻找这些数学文化呢?可以选用数学史上的典型案例和关键事件;可以阅读数学故事,感受数学家为了追求真理的担当精神;可以查阅资料,研读数学名著。
作为重要教学过程的作业,不是可有可无的,其具有管理,形成反馈,评价等诸多功能,而这些功能的发挥,必须靠师生的正确作业观,管理部门科学的顶层设计和教师的科学而规范的实施为条件。我们要克服随意布置、马虎批改、题海战术、针对性差、功利化倾向严重等问题,站在立德树人的高度,形成正确的与时俱进的作业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