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社会热点
制度性孤儿 拿什么抚慰你心底的孤寂

制度性孤儿 拿什么抚慰你心底的孤寂

作者: 兔爰爱 | 来源:发表于2017-02-09 20:13 被阅读73次
    制度性孤儿 拿什么抚慰你心底的孤寂

    他们不是孤儿,但却过着和孤儿一样的生活,他们有父母双亲,但却不能生活在一起,而是和苍老的祖辈一起,接受他们隔代的抚育。

    甚至独自生活,在孤独、恐惧与无助中寂寞的成长......

                                             01

    当我们还沉浸在春节的喜悦里,憧憬着新的一年开始,云南镇雄的一个十五岁的少年,没有再看一眼除夕夜满天璀璨的烟花,用一瓶农药决绝的告别了这个世界。他是一个典型的农村留守少年,父母迫于生计长年外出打工,只有春节才能回家一次。长年与父母分离不仅造成了少年性格的孤僻,也造成了亲人间冷漠的疏离,少年在自杀的遗书中将原因归咎于父亲火爆的脾气。生活的压力和父子间沟通的缺乏,让父亲把怒火撒在孩子身上,而正处于青春期的少年也终以这样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这一份父子缘分。

    然而,这样惨烈的事件在留守儿童中绝非个案。

    2015年6月9日深夜,在贵州毕节,14岁少年张启刚带着三个妹妹,将家中的门窗紧闭,四个孩子在家中服下农药,抢救无效死亡。

    大儿子张启刚临死前留下了一份遗书。遗书中说:“我该走了。我曾经发誓活不过15岁,死亡是我多年的梦想,今天清零了!”

    四个弱小的生命就这样在无人关注中走向了世界的尽头。试想,原该天真烂漫的年纪,若不是无助与绝望,四个孩子怎会用这样决绝的方式,告别这个不曾给过他们美好期待的世界!

    然而,一切都似曾相识。

    三年前,也在贵州省毕节市,一个寒冷的冬夜,没有为他们保暖牵肠挂肚的父母,没有对他们的安危牵牵念念的家人,五个在外流浪的男孩,为了躲避冬日的严寒,藏身垃圾箱内,烧炭取暖,却因一氧化碳中毒而身亡。

    这些可怜的孩子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但都有一个的共同身份——留守儿童。

    他们的父母迫于生计,背井离乡,而他们独自在故乡守望。有效的心灵缺少荫庇、呵护和管教,花样的年龄却接收不到阳光的温暖,他们在孤寂中感受并不断放大来自这个世界的恶意,如此孤弱无力,唯有一死,才是他们对抗这个冰冷世界唯一的武器。

    制度性孤儿 拿什么抚慰你心底的孤寂

                                              02

    或许,云南镇雄和贵州毕节的案例,孩子们悲惨的经历还能归结为父母的无良。但占全国儿童总数五分之一的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却大多善良慈爱,他们中大多数人离开家乡、离开孩子恰恰是为了托起孩子更高远的未来。

    佳佳是我老公表弟家的孩子,他们一家生活在东北的农村。春节一过,新年里快乐得像小鸟儿一样的佳佳不见了,他知道春节过后爸爸妈妈又要离开家去远方打工。8岁的孩子已经懂了分别的忧伤,他像一只小狗儿一样跟在妈妈的身后,片刻也不愿离开。

    这几年,谷贱伤农。辛苦种地,一年劳碌,所得无几,村里更多的人离开家乡外出打工。佳佳的父母也是其中的一员,前两年为了挣钱去了俄罗斯种大棚,一年才能回家一次,今年过完十五又要离家打工去了,也许佳佳又要等上一年才能见到自己的妈妈。

    好在,佳佳还有不算老的奶奶照顾,爸爸妈妈会经常给他打电话、发视频。祖孙俩还能相互抚慰,共同守望亲人的回归。

    但7岁的女孩沫沫却没有这么幸运。没有父母监护的孩子,除了面对自然界的凶险,还要面对人为的侵害。无良的罪恶之手常常伸向这些无助的女童,沫沫就是其中的一员。恐吓与羞耻让孩子独自承担着屈辱和恐惧,如果不是妈妈回家帮默默洗澡发现孩子身体上的异样,沫沫也许就要独自生活在性侵的阴影里。

    但迫于环境和世俗的压力,沫沫的父母没有声张,而是想办法把沫沫带在了身边。

    有着类似遭遇的留守女童绝非沫沫一个。有资料显示,过去三年,仅广东省就有超过2500名女童被性侵,近半数在14岁以下。而全国妇联2013年发布的一份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中,广东正是留守儿童高度集中的省份之一,占到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7.18%。

    新京报调查曾报道:在宁夏灵武市一个村庄内,有12名幼女在村里的幼儿园被教师性侵,其中11人为留守儿童。

    90年代中后期城乡二元化体系松动,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经济能力、户籍门槛、入学障碍,让他们不得不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老家。

    这样的情况造就了超过7000万留守儿童的存在,超过了全国儿童总数的五分之一,而他们中,49.2%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不同程度的意外伤害。

    没有父母陪伴的童年,很多孩子无力抵御来自外界的凶险,溺水、交通事故、被性侵。

    他们中很多孩子呈现出“留守儿童综合症”的表现:“学习成绩下降、厌学、逃学甚至辍学现象时有发生”。

    《中国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白皮书》在2014年发布,其中指出,留守儿童往往有严重的自卑感,但又有明显的自我中心倾向,大多数儿童对父母充满怨恨,盲目反抗。有些孩子也开始对世界怀有深深的敌意。

                                               

    制度性孤儿 拿什么抚慰你心底的孤寂

                                             03

    不得不与孩子分离的不只是经济困难无法在城市立足的农民打工者,还有离开户口所在地就业,已经在他乡成家置业的城市新移民。

    去年的这个时候,身边的一个同事突然辞职,原因是要带孩子回河南老家上学。夫妻二人商量,多年北京打拼的资源和积累还要支撑家庭未来的经济需求,留下了工资收入高的妻子,爸爸回老家照顾孩子。

    自此,他们一家三口的团聚只能在十一、春节两个假期,或妈妈驱车1000公里回老家探望孩子,或爸爸带上孩子来北京一家团聚。

    这样的事情也不是孤例。春节后,上大班的儿子回到幼儿园,五个孩子没有回来。原因同上,他们为了上学提前回了老家,离开了出生并生活的城市。

    或者有的人会说,现在的政策异地上学并没有问题。是的,孩子可以异地上学,但异地上完小学,上到初中三年,你就必须得离开出生并生活的地方,到一个陌生的叫做老家的地方去求学。因为,在“异地”无法参加高考,虽然这个“异地”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

    可能有的人会说,在北京上完初三再回去也没什么。但事实是北京重素质教育,而其它的城市因为升学的压力最重的是应试教育。陌生的环境,功课上不同的进程,成绩上的落差给孩子带来的可能会是一生的影响。

    洛言是我远房亲戚的孩子,随父母在北京上学,爸爸妈妈舍不得她离开,直到上了初三才让她回老家。在北京时的洛言漂亮乖巧、成绩好,是老师和同学的宠儿,可回到老家插班的她成绩却只能达到中等。巨大的心理落差加上青春期的迷惘,离开父母监护的她,不仅成绩一落千丈,而且还受到不良少年的影响,抽烟、喝酒、蹦迪,成为人们眼中的不良少女。

    受到舍不得与不得不舍的困扰的还有我的邻居。邻居的孩子13岁,今年在北京上了初中,但还有两年的时间,他们也要面临与洛言父母同样的问题,把孩子送回老家上学去。他们的孩子也要面临洛言同样的境遇。

    但愿,这个孩子会有比洛言更好的定力,不会与洛言有同样的遭遇。

    之所以感慨,是因为我也将面临同样的压力。我的孩子也将在今年的9月份,成为一名小学生,根据北京市的小学2016年的入学政策,我办好了全部5板块28个证,但新一年的入学政策尚未出台,现有的28个证,是否能让我的孩子顺利上学尚未可知。

    但即使孩子能够顺利进入公办小学、初中,要想把孩子留在身边直到他成年的一天,全家不分离,高考时便只能选择国外的大学,随之而来的便是巨大的经济压力。

    因此,面对政策迫使的分离,我们必须加倍的努力。我们只能用金钱来缩短与孩子的距离,延长家人之间的团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制度性孤儿 拿什么抚慰你心底的孤寂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gui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