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同高速,顾名思义就是哈尔滨-同江高速公路的简称。而同三高速,我一直不太清楚这个“三”确切指的哪里。
直到这次来到同江,才恍悟“三”即是海南的三亚。从北国边陲小镇至南国滨海小城,这条高速公路绵延5700公里,途经八省一市,它是国家规划建设的“五纵七横”主干线中最长的一条,也是唯一一条贯通中国沿海地区的高速公路。
当然,随着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同三高速主要路段已改称沈海(沈阳-海口段)高速,编号G15;其余部分哈尔滨至沈阳段编入京哈高速公路,编号G1;同江至哈尔滨段改编为绥满高速(G10)的联络线G1011哈同高速公路;海口至三亚路段编入海南环线高速公路(东半环,海口-琼海-万宁-三亚),编号G98。(以上查据网络)
为此,如今闻知同三高速的人越来越少,就连我这个龙江人此前也知之甚少。
同江地标符号同江人谓之的“三江口”,是指黑龙江、松花江和“混同江”的交汇处。而混同江,则是指松花江汇入黑龙江之始,浑黄与乌黑的江水十几公里暂不掺混的独特江段。如果你想当然地认为“三江口”乃是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的合流之处,那就大错特错了。要知道,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交汇之处,位于神州东极抚远黑瞎子岛外,那里距离同江“三江口”(黑龙江与松花江交汇处),可是足有两百公里之遥。
三江口打卡来到三江口生态旅游区,“混同江”奇观自是不可错过,在登高远眺与乘船近探之间,后者无疑是首选。其实,来到江上究竟能不能看清“泾渭分明”的水面分界线并不重要,身临其境已是绝佳的体验。
漫步江畔,有处围挡的在建工地,不难看出是“大禹治水”主题的群雕。大禹、治水和这“三江口”有啥关联?属实令人匪夷所思。
拉哈苏苏海关旧址同江,古称“临江”,也叫“拉哈苏苏”。拉哈苏苏是赫哲语,意为“废墟”或“老屋”。
拉哈苏苏海关旧址博物馆位于同江市通江街36号,是东北地区唯一一座保存完整、具有欧式建筑风格的百年海关旧址。
相比之下,此处旧址及博物馆都不算大。可其承载的百年风云与万般沧桑,却弥足珍贵,独放异彩。
江边公园 两江合流即便,您不是龙江人或东北人,也可能听闻过乌苏里江和《乌苏里船歌》。从而,对赫哲这个神秘的渔猎民族充满好奇。
从历史回溯,赫哲族与满族同宗同源。赫哲人先民是肃慎族系的组成部分,历史上包含于肃慎、挹娄、勿吉等古代民族之中。据网络及博物馆资料,我国境内现存赫哲族人口5000多人,隔黑龙江、乌苏里江对岸俄罗斯境内另外分布10000余人。
定位江上再看语言文化,赫哲族也独具特色。他们的民族语言为赫哲语,属阿尔泰语系满-通古斯语族满语支;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使用西里尔字母来记录语言,因长期与汉族交错杂居,通用汉语。他们信仰萨满教,以天鹅和马哈鱼为族徽。
赫哲人的民歌曲调和民间说唱文学有“伊玛堪”和“嫁令阔”等,2011年,“伊玛堪”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渔猎生产中搭建的临时住房叫“撮罗子”、“地窨子”;传统衣裤有鱼皮衣,传统工艺品有鱼皮画,传统文体大会称作“乌日贡”。
同江市博物馆 非遗文传在近代,赫哲人勇敢投身抗击沙俄和日本侵略者的正义战争,流血牺牲,保家卫国。
赫哲族的文化名人有乌·白辛和韩庚。乌·白辛为当代著名的戏剧家、文学家,他的电影文学剧本《冰山上的来客》和话剧《赫哲人的婚礼》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深受年轻一代喜爱的演员韩庚,其歌唱和舞蹈才华也得以多方展现。
赫哲徽标离别同江,东行抚远。驱车奔跑在“醉美龙江边防路(G331)”,时而白杨列队,时而白桦成林,好不叫人心驰神往,怡然自得。最令人欣喜和激动的是那一段音乐公路,当轮胎与路面合奏起《乌苏里船歌》醇厚悠扬的旋律,那一刻忽然醉了,那一瞬彻底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