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分“累”与“苦”;(2)谈谈恁对“感动”的理解,并举出一件最近感动您的事件;(3)您觉得什么样的人才能相信未来、热爱生命?——李克富
心累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对“痛苦”的解读。对那些心理健康的人而言,“痛苦”的本质是“痛”,这是一种正常的保护性反应;而对那些心理障碍患者而言,“痛苦”的本质则是“苦”,是一种病态的情感。
——李克富《“痛而不苦”与“苦却不痛”》
病人是朋友的弟弟,他因一次投资失败而抑郁,在接受药物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昨夜他又割腕,幸亏发现得早。”朋友说,弟弟已采用过好多种方法自杀了。
在咨询室里,我俩面对面,因他沉默,我只能无话找话。看着他手腕上缠着的绷带,我问:“割的时候能感觉到疼吗?”
他依然没说话,只是摇了摇头,但我看到他那无神的眼睛里闪过了一道亮光。这种亮光是我的提问所激发出来的!
很多人不知道,如果问一个抑郁得想自杀的病人:“割腕,就不怕疼吗?或者说:“割腕,那会多疼啊!”病人会认为你对他缺乏起码的理解,因不理你的废话。
割腕者多次告诉我,那时是不觉得疼的;还有病人说“如果能感觉到疼,我就不割了”,或者“疼的感觉总比抑郁要好啊!”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验,我才问:“割的时候能感觉到疼吗?”
通过我的提问,专业人员会知道,我是在对他的病情做程度判断,因为“抑郁症”这一性质判断(诊断),已由精神科医生完成并予以药物治疗了。
除唉声叹气之外,他的话很少,但还是告诉我“割腕时不觉得疼痛”,还说“吃了那么多药,还不如我哥扇我的那两巴掌更有效”。
我强烈建议朋友让弟弟住院治疗,而且电休克疗法可能效果更好。
当我起身时,又一阵疼痛袭来。瘸腿回家的路上,突然有所领悟:痛苦其实是两种不同层面的感受,当遭受意外伤害时,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痛却不苦,因为他能够感受到家人的关心和友人的问候;而心理障碍患者则不同,他们内心苦不堪言,痛却不那么明显,甚至消失了。
心理治疗的第一步,是首先恢复求助者的痛感。
——李克富《“痛而不苦”与“苦却不痛”》
心理健康水平决定着对“累”和“苦”的理解。对那些心理健康的人而言,“累”停留在生理层面,这是一种身体正常保护性反应;而对那些心理障碍患者而言,“累”会被理解为“苦”,是一种病态的情感。
老人,辛苦!感动,意为受外界事物的影响而触动的感情。
《五个馒头》
闻岱
泰城进入“创城”复验,每天都有大批的环卫工人,无早无晚地在街上忙活着。
了解得知,为了突击完成任务,雇佣的人大多来自城郊结合部的农村,而且基本都是老年人。
他们虽然统一着装,但穿上环卫服并不好看,松松垮垮,不是显得尺码大,就是显得尺码小。尤其是他们长年从事体力劳动的原因,几乎都佝偻着背。这种又脏又累的活,年轻人是不愿干的。
中午休息,他们就买点饭,坐在路边,各吃各的。有的,会铺个纸箱子或塑料袋,顺势躺到路边,呼呼大睡。
一次路过,我看到其中有位约70多岁的老人,手里提着一个方便袋,里边装有五个馒头,正蹲在路边,慢慢地吃着。
我蹲下来,问:“大爷,咋不吃咸菜呀?”
他抬起满布皱纹黝黑的脸,笑了笑,说:“我牙口不好,只能吃这个了,别的嚼不动!”
我果真看到,他嘴里缺了几颗牙。
我又问:“您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出来干活啊!”他苦笑着,却没再说话。
我觉得,他可能是一个有故事的人。看他没有说的意思,我就没再追问。
高大的法桐树下,有一群群悠然自得下着象棋、打着牌的城市老人们。再看看他,瘦弱矮小的身躯,佝偻着坐在那里,用颤抖的手,拿着五个大馒头,一点一点的掰着吃。
同一个世界,却有两种人生状态。
我心里突然感到酸酸的,不知道是为他的自强精神而感动,还是为生活的无奈而悲哀。
不几天,路上的活就干完了,我没再见过那个老人。但五个大馒头,却在我脑子里晃了好几天。
最美好的,都在未来!自我效能感强和有积极错觉的人,才能相信未来,热爱生命。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感的定义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其行为的自信程度。
王玮(2007)认为,泰勒等人提出的积极错觉:是指当自我由于消极的信息,而使自尊心面临威胁时,用自我概念(积极)的理想、夸大对可控性的感知和不现实的乐观等,作为缓冲器,来保护自己的自尊,认为自己是优秀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