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始终无法强迫自己学会毫不畏惧地站在人群中央,左右兼顾地表现自己,常常被闯入人群的无所适从压得喘不过气来,我不够勇敢,不够豁达,不能毫无畏惧迎接别人探寻的眼光,我一直在努力做个酷酷的人啊,我也一直在探寻什么样的人是“酷酷的人”啊,可是我得不到答案啊,所以每天每时每刻,我都在通过各种方式劝慰自己,没错,我一直在学着与自己和解。
几年前,初入大学,离家住宿,我忙着适应新环境和新角色,屡屡碰壁。现在想来,当时遇到的也不过是些被自己无限放大的小事,但年岁不同,承受能力不同,所以那时整日陷入焦虑和困顿,生闷气。某天晚上去操场跑步,收到GWQ的短信:“我们要学会与自己和解。”看完泪如雨下,心情却出奇地豁然开朗,在操场到宿舍的路上来来回回走着劝了自己很久,想了很多办法解决眼前的小困难,那天晚上睡得很安稳。
最近听闻一些事,惊讶之余也开始反省自己,我一直在强化“成长”的正面意义,其实你我都明白,“成长”也意味着“老去”,身体器官的退化,容颜的沧桑,肢体的僵化······这些无可奈何的事情才是“成长”给予人们最直观的改变,即便如此,我们仍急迫地用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方式证明自己的“成长” ,大概只是想更加清晰地触摸那颗越过时间的长河,愈来愈清明和透亮的心吧。我想,所谓真正的“成长”就是坦然接受时间带给自己身体的一些并不想要的改变,欣喜于自己待人处事的进步,拥有在庸碌平淡中依然能够探索乐趣的能力。《厨房》里有句话:“其实道路总是定好的,是由每天的呼吸、眼神、日复一日的岁月自然而然决定了的。这绝非宿命论。于是才有了现在的我,在一片陌生的土地上,在房顶的水洼里,在数九严寒中,守着盖浇饭躺在地板上遥望夜空。”我身边少有消极悲观之人,所以我近乎苛求自己“知足常乐”,我接受自己眼睛近视,因为世界上多得是失去光明的人;我接受自己对一些事情的求而不得,因为我所惆怅的今日恰是昨日殒身之人渴求的明天;我慢慢劝服接受自己在人群中的慌乱感,这世界多得是奔波于生活的人,谁都不会在意一个面红耳赤、手足无措的人。我要和自己和解啊,像几年前那样,悄悄的沉下心,去做更有意义的事情。
世界读书日的时候,我有幸参加了一个活动,见到了我想要见的老师,回家路上,身心畅轻无比,阳光更和煦了些,发芽的柳枝更可爱了些,零零星星的花儿也更娇媚了些。人是需要兴趣爱好的,我从四年级接触母亲大学的《民间文学》读本,穿梭在各种离奇又温情的民间故事开始,到后来斜躺在大学寝室床上为陈忠实先生的《白鹿原》唏嘘不已,再到现在让读书成为我的生活小事,我拥有了很多安静的时间来领略新世界,有人问过我,读书是否只是为了“消遣”,我不够肯定,此时此刻,我已经忘了我看过的一些书里有什么具体内容,可我读书时能够审视自己,安慰自己也鼓励自己,意志也随着时间发生了微小的变化。读书,大概变成了我激励自己“脚步要及眼光所及之处”的最直接的方式吧。所以我很庆幸,很多不知所措也常常因为一本书趋于平稳,纵然屡次困顿和无奈,培养一个兴趣爱好,便成了与自己和解最稳妥的方式。
年龄小一些的时候,和朋友们讨论人生伴侣的类型,信誓旦旦说要找一个爱读书也会读书的人,如今时间让人变得宽容了,找到的人,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即可,只要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富足的思想,都值得互不干扰又相互支持地同行。
需要一些勇气,需要一些引领,需要一个兴趣爱好,需要一个派遣方式,健康即最重要的事,生活之事难逃繁杂,万事不可钻牛角尖。
写这篇小记时,想起已经远去的、还留在身边的很多人,仿佛一伸手就能触到那些饱满的曾经并肩同行的灵魂,那些目光从不局限,那些脚步从不停留,那些思维从不僵化,可我最喜欢的,还是那些在生命的长河里,从来都能够与自己和解的超能力。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