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第34天。
《遥远的救世主》是一部融合了道、释、儒、基督、哲学文化的长篇小说,是一部瑕不掩瑜的精品著作,针对小说中部分经典台词做个人感悟理解,仅代表个人思想,也可能是错的。
1、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
这句话是在丁元英得知芮晓丹时候说的一句话,《天道》没有拍芮小丹是自杀的镜头,但原著《遥远的救世主》却描述了自杀的情景。
芮小丹自杀了,几乎没有人能理解她的自杀,更没人能理解丁元英在电话中的沉默。全书结束前,肖亚文就问过丁元英这两个问题。
肖亚文问:“小丹为什么自杀?”
丁元英回答:“因为她认为自己没用了。”
肖亚文说:“没用就自杀,一般会被认为是践踏生命的尊严。”
丁元英说:“言说尊严,还有尊严吗?能被践踏的尊严就不是尊严,是礼貌。可以言说的尊严,是相对有尊严,毕竟无尊严。”
肖亚文问:“小丹给你打电话,你为什么不阻止她?”
丁元英说:“小丹的电话只有一个意思,道别。面对这样的道别我能说什么?我有什么可以说的?我知道我阻止不了她,小丹也知道我不会阻止她。小丹不会因为有了我的阻止而有选择,我也不是因为阻止不了她而没阻止。”
肖亚文重重地问:“为什么?”
丁元英平静地说:“因为,她是警察。”
从肖亚文与丁元英的这段对话中,能理解到丁元英和芮晓丹这两个知己,不需要任何多余的言语,双方即可领会对方的意图,丁元英能理解芮晓丹的自杀,芮晓丹也能理解丁元英在电话中的沉默。他们都不在世俗里,全在精神里。这份知己这份爱情,已经超然,无需言语表达。
当丁元英说完“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来去自如,丫头,不简单哪”这句话的时候,我记得丁元英受刺激吐了口血,在这个时候本书中真正的高人是谁?我认为根本不是丁元英,真正的得道者其实是芮晓丹,在生命上能如此洒脱的人,世人唯有芮晓丹。这句话里含有丁元英自愧不如的意思,尤其最后“丫头,不简单啊”这句话,恰恰点明了本质。丁元英也说过,参来参去,我不如你。
2、如果养儿就是为了防老,那就别说母爱有多伟大了,您养来养去还是为了自己,那是交换
养儿防老这是中国人尽皆知,歌里大街小巷都有唱,丁元英打破了这种旧有认知,如果养儿为了防老就是价值交换,跟养猪卖钱,养鸡卖鸡蛋又什么区别呢。你养猪为了卖钱肯定不伟大,所以说如果养儿为了防老,就别说母爱的伟大。
应该是什么?应该是我养你是我的义务,我养你没有任何目的,真正的爱需要目的吗?需要目的爱就不叫爱,所以把孩子养大就是养大,至于养大后来的结果一丁点都不要多想。至于孩子未来能否有事业或者是否挣钱,跟我这个做父母的都没有关系。这是超纯洁认知,极度简单,却恰恰是最好的。试问中国有几个父母能有这种认知。这种认知边界的把握,这种认知的超然,让人肃然起敬。
3、拿住拿不住,能拿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拿什么?爱就是了
这是芮晓丹的爱情观,这境界无人能比,爱只是爱。
欧阳雪说:“可这人不是一般的主儿,今天是你的眼神逼着他跟咱们一般见识,他跟咱们不是一路人,我觉得这人你拿不住,可能到时候吃亏的是你。你今天失态了,女人得让男人追求,你怎么也得顾点女人的面子。”
芮小丹说:“那是清高的女人,我本来就没清高跟着凑什么热闹?至于拿住拿不住,能拿住的不用拿,拿不住的不能拿,还拿什么?爱就是了。”
这就是芮晓丹的爱情观,洒脱,简单,没有一丝杂念,爱就是爱,其他多余的语言和形式都是对爱的亵渎。这跟上边第2句丁元英对养儿防老那个观点一模一样。验证了两个人在很多认知观念上是同频共振的,都是直指核心,这才是真知己,真爱情。
4、神就是道,道就是规律,规律如来,容不得你思议,按规律办事的人就是神
这是简一律的句子,都是直至核心。神就是道——这是从“道家”讲。道就是“规律”,规律是逻辑思维,是科学讲。规律“如来”,如来是“释”家。所以从“道家”“佛家”“科学”三个角度来讲,哪里有什么神啊,只要你理解这个世界,只要你知道世间万事万物的运行规律,你按照这些运行规律提前布局做事情,你就能胜利,你就是高人一等,人们通常把搞不明白的事情,看不透的事情都交给“神”,你做到了他们看不清摸不透的事情,他们自然就把你当做神(整个音箱公司的胜利就是这么这来的)。
5、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在芮晓丹即将投入怀抱的时候,丁元英退缩了,对丁元英来讲一个不能超越本能的男人,不算男人。这才是真正的男人。所以丁元英说了上边的那句话,这境界,这是明白人的境界。一个“明白”二字,谈何“明白”,自愧不如。
6、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
女人是形式主义的典范,大多数女人确实都是形式主义,举例:某女对他老公讲,我闺蜜的男朋友给她买了一个最新款的包包,老公你也给我买一个吧。别人家做了什么我也想做,这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逻辑。
女人是辩证逻辑的障碍,通俗讲辩证是看问题的眼光比较全面。可以通过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对事物全面的理解。简单讲就是不要跟女人讲道理,女人既然喜欢用形式逻辑就不会喜欢用辩证逻辑。所以,女人容易被哄容易被骗的原因也在这里。
7、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如果你知道了你,你就不是你了
这是一种认知升级,一种境界跃迁,一种醒悟。
先讲前半句“你不知道你,所以你是你”,意思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原有的认知框架里,重点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被这个框架所束缚,所以我们根本就不认识自己,所以你不知道你,你不了解你,你就是迷茫中的那个你。
如果一个人开始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我到哪里去?这些哲学思考,一旦思考明白,他就是打破了旧认知,从原来的思维框架里出来,有了更高维度的认知,此时,“你知道了你”,即你知道了原来的你被束缚,你打破了原来的那个囚牢。你就不是原来的那个你了,你就是一个新你,一个更高认知的你。当佛家在修的时候一步步不断醒悟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个新我一样。
8、如果我的能力只能让我穷困潦倒,那穷困潦倒就是我的价值
我身边有一个学哲学出身的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这是一种极正的世界观,视灵魂如清澈绝不被一丝杂质侵染。高维价值观,简单,处处显着通透,做事就是认真做事,做就是了(爱就是了),无需多言,剩下的评判交给别人,坦然接受一切。无法用语言形容
9、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知,剩下的该是什么?
这是丁元英问芮小丹的一句话!丁元英:有招有术的感情,招术里是什么不去论它了。没招没术的感情,剩下的该是什么?” 芮小丹问:“是什么?” 丁元英答道:“就该是造物道主给的那颗心了。” 芮小丹说:“这个我授受不起。如果你是那只狼狗,我已经是贪心内的女人了。”
感情本身就应该是纯洁的,走心,千万别只顾着走肾。需要解释和证明的感情本身就是个错误,造物主是思想与智慧的源头,他用真理而创造了万物。只要他们一交流,都是在最高认知的境界里,造物主的那颗心,是任何招术都无法比拟的。或许言语道断,一说就错,沉默是金,通透是福。
丁元英能夺得过有招有数的感情,躲不过没招没数的感情,没招没数的感情才是最纯洁最无法抗拒的感情。
10、灵魂归宿,这是人性本能的需要,是人性。你帮他找块干净的地方归宿灵魂。如果他不需要呢?文明对于不能以人字界定的人无能为力
人性,再大的恶人只要还有人性,终究需要一个给灵魂忏悔的地方,给灵魂寻找一个归宿。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就是这个道理。你能帮他找到这个灵魂的栖息地你便能打开王阳明的嘴。如果他不需要忏悔,他便是在文明人以外,边界以外,这种人你对他使用任何招数都无用。但是能在边界以外的人概率极低。所以,芮晓丹肯定是能让王阳明张嘴说话。
11、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如果文学影视的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的文化密码
我把这个问题改为“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的艺术,伟大的文学作品与平庸的文学做品的区别是什么?”
一句话:伟大的文学作品是无结论的人性两难。
不论是文学作品或者影视作品或者其他的艺术作品,只要能称得上伟大,在这些作品的内部一定隐藏着一个两难的主题,伟大作品一定是透过故事或者艺术的表面提出一个人生或者人性中隐藏的重大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重大正是因为它没有答案。比如《老人与海》中,老人与大海,与大鱼进行了残酷的搏斗,当老人把大鱼带到岸边的时候,大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故事很简单,但是它能成为伟大作品的理由不是靠故事,而是故事背后的主题,那就是:谁也说不清老人在整个搏斗中是胜利了还是失败了,这就陷入了两难,永远无法解决。细想来,人生中有多少事是可以用成败来衡量的,几乎没有。海明威正是把人通过《老人与海》这个简单的故事提出了这样一个人生中的重大而无解的命题,也正是这个命题让《老人与海》走向了伟大。
了悲剧英雄项羽,千百年来,为什么在中国人心中,项羽是一个英雄,也许正是因为他身上有这样的两难结构,他的一生是悲剧的,称霸一方,却自刎乌江。然而悲剧的人生结局依然不妨碍他成为人们心中的英雄。我们说不清项羽是失败了还是成功了,这就是两难,用康德的话说就是二律背反。这就是伟大。
打卡目的不在于文章写得优劣,在于培养坚持和输出的习惯,在于坚持思想整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