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清明我们无论身在何处,都会不远千万里,回乡,祭祖,扫墓。把开锅的第一匙米饭,第一盘菜,最美糕点,最纯美酒供奉在宗族词堂里、先辈墓前。虔诚地烧香、烧纸、作揖。我们对先人的祭祀是道德信,是情感的感恩与缅怀,是诗意的,不是宗教的。
“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长春",是雷庄源王氏用来祭祀祖先、举办婚丧嫁娶等仪式的重要地方,也现代新农村文化活动的场所,联络宗亲邻里情谊,增强王氏子孙凝聚力。
祠堂、宗族和宗谱祭祀,可以一直追溯到三千年前的西周,周天子做了两大制度安排,一是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二是,把其它儿子他们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诸侯国也遵循嫡长子继承制。这两个制度相当于给权力交接立法,避免权力交接过程中产生动荡。但随着时间拉长,天子和诸侯之间的血缘关系就会越来越远。于是有了第三个制度安排:每逢重大节日,诸侯王和子孙们都要回到都城,大家按辈分等级,尊卑有序,举行祭祀仪式。
祭祀仪式的核心只有一条:唤醒大家对共同血缘的记忆。
这就是宗族组织的雏形,经过时间的洗礼,这套组织方式走出了庙堂,最终成为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组织模式之一。
血缘这种人类最天然的联系,因宗族制度而形成了高度的组织化。
家庭是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微小型组织,而宗族则是以弱血缘为纽带的大型组织。弱血缘就是组织内成员之间血缘关系并不那么强,无须不科学的“滴血验亲“,更不必先进的基因认定,大家都彼此都愿意承认同宗同源,都有一定血缘关系。
中国乡村的宗族词堂把时间上隔了好几辈、十几辈,空间上相隔千里万里,彼此之间只有几十分之一,甚至几百分之一血缘关系的人组织了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宗族意识和强大的凝聚力。
但随着血缘关系的宗族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强大,影响范围越来越广,很多人走得越来越远了,祭祀就很难保证所有人都能回到乡村祠堂,那怎么能够维持宗族的凝聚力呢?这就是:起名字和修族谱。
我们的姓跟着祖先,中间那个字预先被宗族早就规定好了,这叫字辈,也就是说,只剩第三个字可以自由发挥。茫茫人海中,两个互不相识的宗族成员,靠名字就能知道彼此的辈分。
“族必有祠”, “家必有谱”。
家谱体量小,便于分发携带,就成了流动的祠堂。所以,修家谱也是宗族进行组织管理的大事。
建祠堂、排字辈、修家谱,这是一整套行之有效管理手段,使得宗族组织有了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这是中国特有的一套组织发明。中国也因此成为了“家国同构”的超稳定的社会。
祝愿我王氏家族“三槐长春",子孙昌盛!祝福我们中国富强,繁荣!
2019年清明节•瑞昌
参考林楚方《文明地标30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