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三~第二章

<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三~第二章

作者: 科幻2017 | 来源:发表于2017-10-31 15:57 被阅读0次

    1,读书笔记横向框架

        1.1 本我、自我、超我,三方会谈

        1.2 经典(弗罗伊德)心理学与自我心理学的对比

    2,三我类比(概念请参考前面的读书笔记)

        本我像一个沸腾的锅,里面充满了欲望,是力量的基础。

        超我可以是发展的动力,如理想,也可以是道德感的压抑,如自我惩罚。

        自我。

            经典心理学,悲观的态度,是本我的防洪堤,是被动的。

            自我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创立,生活环境更稳定些,相对更乐观),乐观的态度。是主动调配适应。更加客观,更加高效的应用环境资源和本我、超我的力量,协调好与现实的关系。

    3,经典(弗氏)心理学和自我(安娜佛洛依德)心理学

        3.1 表述一

        经典心理学:病人只需要被看到,心理医生可以随意投射自己。心理医生只给出解释,但不要共情病人(虽然这是不可能的,仅是医生自恋的认为)。解释偏重于分类。用词也比较犀利,极少考虑病人感受。以分析出结论为目标。强调防御。

        自我心理学,以交流为手段,“什么情景,看到了什么画面,当时的现实和心境是什么样子的?”。心理咨询师帮助增强或者减弱一些信念使自我趋于稳定。看到了,未必要指出;强调适应;倾向于多谈生本能,会保留一部分原始的自恋状态(即我认为自己一定可以疗愈)。

        3.2 表述二

        经典心理学(弗氏): 让本我的欲望得以释放。现实中,若自我释放,追求自由,会像火炉一样,有可能引发骚动和暴乱。而自我对本我有防御作用。

        自我心理学: 自我和超我也有潜意识,即规则的限制也在潜意识中运作。自我承担了来自本我(解放)、超我(道德)和现实的压力,如果协调不好,自我就处于焦虑、压抑状态。如果这种内在冲突扩大,则工作学习都无法正常进行。自我心理学,尊重自我防御,他看到防御这块盔甲的价值,理解它为了适应环境与自身所做的妥协。

        怎样的妥协对人更健康?是自我心理学需要回答的问题。宣泄可以缓解情绪,也就是让欲望痛苦得到释放,但未必能助人成长。助人成长的,很多时候都是克服挫折的历程。

        自我的升级过程,更像一个三方谈判。有自我超我本我,针对环境,形成一个更高级的妥协方案。如在上课,本我说我想吃苹果,超我说上课不能吃,自我说下了课来吃。

    4,母婴关系

        4.1 母亲与婴儿关系

        弗洛伊德偏向于认为,母亲是婴儿的工具。母亲偏向于无价值感。

        自我心理学认为,母亲也是孩子的客体。你先去满足孩子,孩子在精神上给母亲以赋能。

        值得注意的是。不要过于强调要去做完美母亲。也不要低估婴儿本身精神的调节能力。

        4.2 三个阶段

        孵化阶段。婴儿的手脚开始有力量推你。警戒性提升。这段经常会看看外界再看看妈妈。

        实践阶段。孩子可以站立,走路。想象自己无所不能。时而亢奋的跑开,时而回到母亲身边。带着母亲玩耍,把喜悦传递给母亲。这个阶段开始分离。母亲要稳定的在那儿。既要尊重分离的愿望,又不要离开孩子太远、太久。

        和解阶段。孩子处于寻求接近又抗拒接近的两难状态。回到母亲是有时会感到忧伤,因为母亲并不属于他,他有自己的世界。有时会对母亲有不确定之感。如果孩子能完全信任母亲,但是他当他有力量的时候,又会跑出去探索世界。母亲常遇到,刚抱起来孩子,他又推开你跑了。此时必须要克服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稳定的自由。

    4.3 婴儿发展

        婴儿三个月的时候会有社会化笑容,但不是针对某个具体的人。

        婴儿的视力在六个月是非常弱的。

        六到八个月的时候,婴儿能区分陌生人和母亲。

    5,无条件接纳

        无条件满足。对于一岁前的婴儿,全力做到。三岁前的孩童,尽可能做到

        无条件接纳,是一种理想状态。只能趋近。无条件接纳,不是双向的训练,而是单向的成长。夫妻关系中,有条件的接纳反而有更好长期关系。

    6, 退行

        去回到过去童年,回到情绪初始发生的状态。

        快速退行通常代表心理结构差,常出现在精神病人身上。对其的咨询一般不使用躺椅。

        神经症退行速度不会太快。发展心理学认为。婴儿时期,母亲帮孩子去整理他混乱的情绪,并且不断的重复,逐渐内化成孩子内心的一种图式。母亲对孩子内在情绪的:看到、理解、同情和关爱,有助于孩子的组织自己的内心模式。当反复发生时,孩子就会将其内化。比如孩子哭了,母亲各种检查,然后问孩子是不是冷,是不是饿,抚摸孩子的肚子,各种安抚的。孩子就会将痛苦哭泣和周围是安全的信念链接在一起。

    6, 组织结构

        有比较稳定组织结构、自我较好的咨询者。通常会设置顺应社会的发展,自我压抑的比较多一些。当情绪张力越来越高的时候。偶现攻击性。

        没有比较稳定组织结构的。会表现出极其强烈的情绪混乱和痛苦。有时一句话不说、有时语言表达能力超于常人。

        这类咨询者,开头就不处于非常安稳的状态。他会一直尝试看你有多大能量去承受它。他的攻击性可以体现为:质疑你的受训背景、你看的书还没有我多、你不懂英文等自恋状态。他一方面是看你有没有能力;另一方面是希望你去体会她曾经感受过的痛苦。自恋的外表下,通常是防御脆弱、孤独。这类咨询者通常不能忍受挫折,一般要么是外求不停的成功来寻找价值感,要么脆弱抑郁。

    7, 家排等工具

        一种带有灵性的分析方式。他们会构建一种场,促使更快的出现退行,帮助你把感受通道打开。

        但分析出不是目的!目的是基于分析出的结果,帮你去建立新的防御体系,也就是升级自我。在不能给来访者更好的防御之前不要破坏防御。是否使用此类工具,以及解释到什么程度,取决于你能不能给出他更好的防御。如果不能给,也不能确认来访者自己有足够的调试能力,宁可不解释或不做。

    8,依恋关系

        依恋关系主要有四种:把安全型、焦虑型、回避型和混乱型。通常是与母亲或最直接养育人之间的内在工作图式。1.5岁左右就开始成型。成年后,依恋的品质,仍然是可以调整的。

    9, 咨询

        咨询过程中,重要性:真诚、尊重、接纳

        即:我有多大70分能量,我就做70分。

        自我的重新构建,也就是防御内容的心智化,需要反复进行。就是,有所感悟,刻意重复。比如有分离焦虑,展现分离焦虑出现原因:”之所以害怕离开分离,可能是因为……?……时候,……过程?”这个过程需要重复做,逐渐使其有组织化。

        与自我结盟。理解自我的痛苦。理解当前这个自我虽然不完善,但有很大的价值。理解其他几个我在做什么。

        对于还没有能力来升级自我,不要急于进行三分谈判,先让他们正常的行使功能,以保证正常的社会功能和内心平衡。

        咨询关系,更多的是一种倾听、整理、探索方向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小步尝试的过程。

        在咨询关系中过早的讲出分析,给出的是惊吓,而不是喜悦。若咨询者的自恋水平低,应尽可能把判断放在心中,因为他敏感的感情,会曲解你的信息!从而破坏关系。

    10,稳定的自我

    我认为稳定的自我来自于:一、对自己真诚;二、多元化的认知;三、专注的能力。

    11,无我

        有碎片化和有组织化两种。

        碎片化的无我,多出现在精神病人身上,也包括梦魇。幻想即现实。更多的是将现实都幻化成幻想中的一部分。换句话说,是现实融合于主观的幻想。

        有组织化的无我。多出现在高僧身上,也会出现在顿悟时刻。发呆过程中也有片段化的出现无状态。但和长时间的无我和结构调整引发的无我有很大差别。表现为自我融入环境,非常广阔。因为广阔看似无组织,实际仍是有组织的状态。

    12, 其他

        所有的自我觉察,都越来越细化自己内心图式的过程,也是一个命名或者心智化的过程。

        咨询必须是一种真实的人际关系。

        我们去修复那些结构,不但也要看到它的防御,还要看到它修复和创新的可能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弗洛伊德及其后继者>读书笔记三~第二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mbp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