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应该承担的劳动任务和必须养成的正确劳动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一说到新时代,我们脑海里一定会涌现出诸如5G技术、互联网经济、太空社会、创新驱动、未来教育、机器人时代、智能社区、无人驾驶等高大上的概念和物像。
如果说到劳动,说到体力劳动,特别是说到从事体力劳动的普通劳动者,我们的脑海里一定会涌现出低人一等、脏苦累穷、工资低、没本事没出息、可怜可悲可叹等词语和印象。
曾几何时,劳动光荣、劳动者受人尊敬这一伴随了中国几千年的国训和家训已经荡然无存。
曾几何时,爸妈开始这样教育孩子——不喜欢读书,你想去做钟点工啊?不好好学习,你想去当清洁工啊?成绩这么差,你想回老家当农民啊?在爸爸妈妈心里,体力劳动成了失败人生的标签,成了下里巴人的专利。自己的孩子,只要学习好,可以不洗衣扫地,可以不擦桌子、不整理房间,可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只要是学霸,就可以是高傲的小公主、小皇帝,就可以是懶散无理的刁蠻公主、任性王子。
曾几何时,学校开始这样教育学生——迟到了,罚学生扫一天教室;作业没做,罚学生扫三天厕所;损坏公物了,罚学生打扫篮球场;影响同学学习了,罚学生给班上的盆栽浇水;让班集体扣分了,对不起,一个月的宿舍垃圾全归你。本该衷心热爱的劳动,本是无上光荣的劳动,变质成为犯错后的罪有应得和强制处罚,彻底走到了正确劳动观的对立面。
这是劳动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这是家庭的不幸也是學校的不幸,更是成长中的我們这一代和巨变中的中华民族之不幸,应该大声预警、悬崖勒马。
如果我們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去寻找古今对待劳动者情感和价值观的区别,我们会发现前人先贤认为:劳动与学习、立品、成事,劳动与健全人格、健雅审美、健康体魄可谓因果相承、灵魂相通、多位一体。
有文记载并可证可考的中国第一诗《弹歌》四句八字:“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句句都是劳动。
孔子说自己:“少亦贱,故能多鄙事”。圣人也是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开始。
《礼记-学记》讲到了劳动和学习的关系:“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只有在家居学,于家杂服,方可知乐、安礼、学诗。
家教名典《朱子家训》有言:“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即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告诉我们要从居家劳动培养生活习惯,有了这些习惯,身体和精神就能保持起码的健康,这是修身立品的必由之路。
历代的诗歌作品,对劳动和劳动人民都给了充分的肯定和崇高的赞美。宋人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唐人李绅的《锄禾》:“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唐人王建的《雨过山村》:“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宋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无论是插田栽桑还是割麦除禾,无论是养鸡织布还是狩猎打魚,都是诗人热情讴歌的对象,看不出半丝半毫的低人一等。
劳动兴业,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同学们,让我们居家上好热爱劳动的启蒙课,在学校上好热爱劳动的认知课、践行课。等我們学业有成,劳动本领高强,让我们会劳动、爱劳动,用务实精神、工匠精神,用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