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白鹿原上那支老腔

白鹿原上那支老腔

作者: 狮子和小鬼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11:53 被阅读23次

    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长时间没好好坐下来耐心地看完一部小说了,直到下午天快黑下来了,才翻过了《白鹿原》最后一页,脑子里慢慢飞满了各种错综复杂的画面。

    白鹿原上那支老腔

    古老的关中平原,苍劲的八百里秦川,黝黑结实的陕北汉子,一幕幕故事镜头般在脑子里变换,就像一部电视剧前面飞快切换的剧情镜头,清晰而凌乱。

    每个人的生活,每个人的道路,每个人的悲欢,每个人的命运,像一张巨大的网般复杂,又像落雪后的原坡一样苍白却暗藏玄机。

    白鹿原上那支老腔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一只雪白的神鹿,柔若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到之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疫疬廓清,毒虫灭绝,万家乐康。”这只美丽而又善良的白鹿是《白鹿原》中最基本的原型意象,这个艺术形象是构成整个作品的灵魂。

    《白鹿原》中的白鹿,在西方的神话中类似于太阳神或树神:“鹿,双角高耸,常常被比作生命之树。它象征繁 殖力强,成长快和新生。”

    我其实是能感受到:

    在关中平原秦岭山脚下的渭水河边,孕育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种子。这个种子,其实就是历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用辛勤劳作换来的幸福追求。他们温和、友好,没有政治家的野心,也没有军事家的残酷,只要有着土地丰收,土房坚固就可以。然而,也正是小农经济下的自给自足,自耕其耘的所带来的优势所产生的局限性,而这种局限性也是贯穿着中国近代历史的始终。

    但是,土地上的人民们总是一直做着艰难斗争。在夹缝中生存,一直是中国近代民族画卷的主色彩。

    白鹿原上那支老腔

    然而,结束就是结束么?

    白嘉轩还是继续背着他的锅盖捱守残年,白鹿村的生息繁衍依然如千百年来一样新旧更替,共产党的“风搅雪”继续在中华大地上激荡,冤假错案依然层出不穷,该出生的人还在出生,该死去的人还在相继死去,有人彪炳青史,有人遗臭百年,春风得意的叛徒依然逍遥无度,朝不保夕的逃亡者还在遥遥无期地盼着真正的晴天早日到来……

        中国清代末期,税收猛涨,而土地又是连年歉收。于是,白嘉轩开始种鸦片。书中有这样几段描写“连续三年,白嘉轩把河川的十多亩天字号水地全都种上了罂粟,只在汉原和原坡地里种植粮食……”“三五年间,川上的平原和白鹿原下的河川已经成为罂粟的王国。滋水县令连续三任禁种罂粟,但罂粟的种植和繁衍却仍在继续……”

    历史眼光就是把特定出现的事物放在一个特定的背景里。

    随着英国对中国私运鸦片,打开中国市场大门鸦片逐渐成了中国人必不可少的“奢侈的生活必需品”。于是,中国农民开始自己种植鸦片,鸦片越禁越猖。从后世历史解读来看鸦片反而是断送了中国人自己的命运以及整个国家甚至一个民族的命运。

        “那三十来个士兵站成一排,一片推拉枪栓的声音令人不寒而栗。杨排长首先举起缀着红绸带儿的盒子枪,“叭”地一声响过,就接连响起爆豆似的密集的枪声……几十条蚯蚓似的血流汇集组合,槐树下变成了血红的土地,散发出强烈的热血的腥气……”

    白鹿原上那支老腔

    其实,白鹿原的人民就是中国近代农民的缩影。

    民族画卷也可以从中能够领略一二,在缓慢的历史演进中,封建思想文化封建道德衍化成为乡约族规家法民俗,渗透到每一个近代中国人的心中。

    因而又形成这一方地域上的人的特有文化心理结构。

    贫瘠的土地却孕育出灿烂的文化,关中人民身上那种积极进取、豪迈豪放的性格特点也是影响了中国各个地区的人民,最终由近代中国的民族画卷的一笔笔浓墨色彩构成了整个中国历史画卷。

    陕西古来就有“三秦”之称,如今依然。陕北、关中、陕南依次从北往南排开:一个是大刀阔斧的黄土高原,一个是富庶怀古的平原腹地,一个是浪漫多情 的秦头楚尾。

    陈忠实笔下的八百里秦川上,有一种代代相传的老腔,古朴悲壮,粗犷豪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白鹿原上那支老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yop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