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生里,我总是觉得自己不配拥有快乐。我觉得这就是我一直没有结婚的原因……我从未与人有过良好的关系,也从未获得过真正的成功”
“无论是从家里搬出来还是结婚,这种恐惧都不会消失,我总是害怕会有什么事情发生,我讨厌这样的自己.....我搞砸过好几段感情,因为无法和别人保持亲密的关系,这让我很羞愧,每天活得像惊弓之鸟,也让我觉得自己很没用,可是生活真的令我恐惧”
“我整个一生都觉得自己是一滩烂泥,觉得自己活该被这样对待。”
“经常说我是个废人,只要他想得出来多难听的字眼他都骂的出口,每次等他打完骂够的时候,我都真心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糟糕的人,挨打完全是活该”
看完一个个受害者的内心独白,我感到震惊和心碎。
不论小时候的经历有何不同,常常挨打,还是被独自留在家,是遭受性虐待还是被当做傻瓜对待,是被过度宠溺还是为负罪感所累,众多的成年子女所表现的症状都惊人的相似,自尊心受损以及由此引发的自我毁灭式行为,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的感到自己毫无价值,不讨人喜欢,而且一无是处。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是苏珊福沃德博士根据工作中大量真实地案例素材写成的。这本书是她心理学经典作品集(依恋+原生家庭+执迷) 中的一本。最早知道苏珊·福沃德博士,是看了她写的《情感勒索》。她是是享有国际盛名的心理医师和畅销书作家。《恨女人的男人和爱他们的女人》、《中毒的父母》都是她的著作,之所以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首,我想是因为她拥有二十多年的心理治疗经验,在心理学方面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解除了无数人心灵方面的困扰。
本书第一部分总结了七种有毒的父母: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不称职的父母、操控型父母、身体虐待型父母、酗酒型父母、言语虐待型父母、性虐待型父母。作者精准透彻地描述了每一种有毒的亲子关系的运作模式以及对受害子女成年以后的影响。
看完操控型的父母这一章,我终于明白了自己身上一直以来莫可名状的叛逆的根源。外出求学,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潜意识里都在反抗父亲,以至于忽略了自己真正的需求,变成为了反抗而反抗,因为我发现独立做了决定以后并没有多开心,随之而来的是对未知的巨大恐惧和迷茫。这让我产生了一种“身为自己的主宰者”的幻觉。并且成年以后我还把这种反抗的模式带进了自己的婚姻,每当我的丈夫强烈反对我的某个做法时,就会激起我更强烈的反抗。苏珊福沃德把这叫做“适得其反的叛逆”,是另一种形式的屈服和投降,反而影响了做真正有利于自己决定的判断。更悲伤的是,过度执着于反抗导致逐渐压抑了自己想要和别人发展亲密关系的需求。很长一段时间,我都难以真正信任别人。
什么样的父母是合格的父母?
他们必须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 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身体上的伤害。 他们必须满足孩子对爱关怀以及更深层次的情感的需求。 他们必须保护孩子,使其免受感情上的伤害。 他们必须在道德伦理方面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
从每个真实地案例中,我们很多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我小的时候父亲也打骂过我,我记得上初中的时候喜欢上一个男生,他家住的离我家不远,我在巷子口等他,被下班的父亲看到,他一下子就看出了我的意图,当时他就破口大骂,用极尽侮辱难听的话骂我:说我像是卖不掉的废柴杆杵在那……有时候我哭闹想要被哄,我的母亲呼呼大睡也不理睬我们……很多父母都曾经在烦躁、焦虑的时候打过孩子,也都或多或少存在操控欲过强的现象,也会在疲惫的时候不想理睬孩子,但是偶而这样不影响他们成为称职的父母,就像我的父母大多时候是奉献的无私的,他们压抑自己的物质欲望,尽己所能,无论多苦多难都供我们兄妹三人读大学。
父母是否有毒取决于一个孩子受虐待的频率和极端程度,比如经常性地酗酒、打骂、言语虐待,而性虐待一次就会造成恶劣的伤害,重复次数越多,程度越严重。施虐者与受虐者血缘关系越亲近,造成的伤害越大。
健康的和有毒的家庭体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家庭成员作为个体,拥有多少表达自己想法的自由度,健康的家庭推崇个性、个人责任和独立,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满足感和自尊心。
有毒的家庭,你需要付出自我,才能换得偶尔的肯定和安全感。这样的话题个人与他人界限混淆不清,为了表示对家庭的忠诚,经常要压制成员的个性。
书中第二部分所有的内容阐述了一个建设性的核心,我认为这也是心理治疗的意义所在:有毒的模式是可以改变的,你可以重新拥有情感的完整和健康的自尊体系。
我们与父母的关系,是成年后的我们同别人交往并建立关系的基础。如果我们和父母的关系比较健康——父母充分尊重我们的权利和自由,并给予我们情感上的慰藉,我长大以后就会希望别人也用这种方式对待我们,这种正面的预期,使我们在成人的关系中更为谈起内心柔软。但是如果童年充满了焦虑,紧张和痛苦,这些情绪慢慢会演化为负面的预期和偏执的戒备心理。
如果你不能改变别人,那么就自己做出改变。你的幸福没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们一成不变,即使他们对你的影响深远,你仍然可以做点什么,逐渐摆脱他们对你的负面影响。你只要坚持努力就好了。
一、改变错误的认知 唤起自己的感受
当你决定开始面对自己原生家庭的问题时,首先要做的不是原谅,而是让自己好起来。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都会告诉我们孝敬父母感恩父母,但是没有经过去粗取精、清理残留毒素,这样的价值观只会让我们内心矛盾来回撕扯,在错误和自我惩罚的路上挣扎数年。
心理学上有一个很基础的理论ABC理论,事件A是客观的,不同的行为是由不同的认知B决定的。有毒的亲子关系因为让当事人太痛苦,所以很多受害的子女会为父母的行为进行合理化解释,或者否认,或者盲目顺从,甚至当事人自己对当时发生的事情都记不太清了,这都使得直面关系中的问题困难重重。
疗愈的第一步就是厘清父母做的有毒行为,客观的认识到这些行为对自己产生的巨大伤害和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自我界定
因为每个人性格特点以及情感的私密性,我们亲密关系的互动经过日积月累就会陷入一个固定的相处模式。因为父母的强势因为对父母的孝道,即使父母的很多行为已经让子女很痛苦,子女仍然习惯顺从,“我已经步入中年,结过三次婚,一个儿子已经长大,可是我的父母依然在控制着我”。自我界定就是要判断父母的哪些行为已经越界,哪些情感已经超过了限度,拿回自己的情感自主权,维护自己情感的完整和自由,这不可避免的会让父母不高兴,忍受他们的不满。
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很抱歉让你失望,但我仍然会坚持我的做法,避免生气、道歉、解释或是试图说服他们改变注意,让父母知道自己的底线在哪里。
三、不再自我惩罚
经过前面两步的自我觉察和梳理,受害者的孩子已经知道童年不幸遭遇的责任方在父母。所以这一步就是要卸下包袱,把责任归还给该为它负责的人。
莱斯在八岁时,就由于母亲精神崩溃而要照顾年幼的弟弟们,他成年后与女性交往的种种问题和他年幼时就开始背负的内疚、责任有着密切的联系。
面对父亲的情感忽视和母亲的错位,莱斯过去总是在为我他们辩护“他们并不想伤害我,我的妈妈也很可怜,我只是想让她过得舒服一点”。但内心其实对父母是有愤怒和悲伤的。不再惩罚自己,就是让自己的愤怒有一个机会合理地发泄出来,然后埋葬悲伤。(用一瓶干花象征坟墓,对着“坟墓”跟随咨询师念出悼词)
三、与父母对峙
可以说前面的三步——厘清认知,问卷调查,想明白这一切由谁负责——都是在为与父母对峙做准备。对峙的目的我认为是人为的制造一个仪式同过去彻底告别:彻底克服面对父母的恐惧、告诉他们实情、看清他们的态度、对给自己的童年遭遇一个交代。
“我们都害怕承认自己渴望从父母身上得到的那些东西,以前得不到,现在依然得不到。”如果不去主动采取积极的措施,无助感和无能感便会愈发强烈,自尊心也会受到损害,并且还有另外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归还的便会转移,如果你不想办法解决自己对父母的恐惧,愧疚和愤怒,你将会把他转移到自己的配偶和子女身上。可以通过写信或者面谈和父母对峙,如果觉得自己能量不足面谈时需要专业人士在场协助。
我认为对峙的最大意义,就是让能量回到自身体内,意识到我可以做自己情感的主人,我可以主导关系的走向。从今以后不再受制于深陷与父母关系中的旧有角色不得解脱的恐惧感。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让我有了一个新的认知:无论“中毒”多深,只要有生之年,我们还是有机会去改变的。无论原生家庭带给你的影响多么严重和顽固,你最终还是需要让自己幸福起来。一味地痛斥和批判原生家庭的罪状对我们的成长并没有什么好处。如果你有一个有爱且智慧的父母,那么看完本书你会更感激你的拥有,如果你很不幸拥有一对“中毒”很深的父母,这本书给了我们一剂药方,而你需要的事刮骨疗毒的决心和信心。
而大多数的父母不属于“有毒”的父母,他们尽职尽责抚养孩子,竭尽所能满足孩子的需求,但是也会偶尔做些程度较轻地“有毒”行为,正如一个网友所说,阅读《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的根本意义在于,我们要完成一个“阻断”。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但当我们检视和察觉了自己的“毒素”之后,当我们逐步完成了“疗毒”过程之后,我们能做的、也必须要做的是,拿出信心和勇气“阻断毒源”。做一个更好的自己。为了我们,为了我们的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