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前突然有事,要回以前所在的城市,于是买了往返的车票,一号回去和六号回来的票都没有了,只能买二号和五号的硬座票,单程要十八到二十一个小时。
回想一下坐过夜的硬座车是十几年前的事了,那是上学或刚上班的时候。
记得第一次坐二十来小时的硬座车,下车后还没适应过来,感觉大地长了轮子,一直在边前行边振动。隐隐约约还能听到咯噔咯噔的声音。
记得有一次坐火车连硬座都没有买上,上了车,列车信息显示100%超员,就是站着的没坐的人跟有座的人一样多,人挤人到无法直着身子站着。人是悬空的,但是你放心,不会摔到地上,因为地上没空啊。想上个厕所,里面站着三个人,旁边一个人拿着杯子来打水的,热水也没有了,气呼呼的说“怎么这火车上跟上甘岭是似的”。那一次,因为紧挨着软卧车,门开了就有些人溜过去,让自己紧张的身体稍微松快一点,车里的人都回铺上睡了,溜进来的人还能在一边的座位上坐一坐,过一会,乘务员就过来,把大家赶回去。一会儿开了门,再过来休息一会。这种人挤人的状态中,人们之间的争吵特别多,感觉人们的脾气都像干柴是的,点火就着。一晚上,听了很多次争吵。
一个同行的妹妹,她托关系也没有买到硬座和卧铺,补卧铺时还递了某车站领导的条子(据说补卧铺的基本都递了条子,看谁的更管用吧),说这样能快点补上卧铺。第二天凌晨三点补上了卧铺,她睡一会儿,又让我去睡一会。当她千辛万苦挤过来把写着某车某铺的卡给我时,我发现我背个双肩包根本过不去。于是,双肩包往地上一放(架子上也没地)就去睡觉了,一觉醒来该下车了,来找我的包(那个妹妹比我下车早两站),没了?我急了,问附近的人,这时乘务员过来,问我包是什么样的,包里有什么?我如实答了,他把我带到值班室,我看到了自己包。被列车员教育了一顿,包给了我,就下车了。
记得还有一次坐短途,因为车上人多,很多车的旅客都上不去,乘务员就说坐下一趟。我们很不容易上了一趟,车上人多东西更多,东西都堵到了门口,也没人管,以至于火车门都不好开,开了后,通道还是堵了一大半,下车速度奇慢,下车的人还有很多,要开车的铃已经响了。我和同学急坏了,大家到门口,都是一把将行李扔下去(那时都是高站台),再赶紧下去,太怕被带到下一站了。很快,在很多人要下车的叫喊声中,火车门关上后车走了。
这次又体验了坐硬座车,我发现多年前,不趴着或靠着东西,总会一倒就醒了,醒了又接着睡,睡着一倒又醒了。现在直接坐着睡就行了,我想了想难道是这些年上班中午坐着睡练出来了。回去时,旁边一个小姑娘就跟我多年前一样,一会儿去靠另一边的姑娘,一会向我靠过来,然后一遍遍惊醒,再起来,再睡,再惊醒。
与卧铺和高铁比,感觉硬座车更像是坐了真的火车,因为硬座人多,时间多,交流也比较多,形形色色的人都展现在眼前。卧铺车,一般在下面坐一会,就去铺上睡了。睡醒了,也差不多到站了。
坐卧铺,感觉就是换个地方睡了一觉。现在的高铁,大大缩短了两地的距离。
中国是一个人口流动的大国,铁路建设方面也是突飞猛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