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初九重阳至,最是一年橙黄时。农历九月初九,是我国传统佳节——重阳节。
《易经》中将“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曰“重阳”。它始于远古时期,成型于春秋战国,唐代之时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关于重阳节的文字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吕氏春秋》之《季秋纪》:“(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
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每至重阳,总是能生发出诸多感慨。
或是“翠微高处,远眺山川”,或是“归雁横秋,倦客思家”,亦或是“万里秋光,叹惜年华”。
九九重阳节,从来都是情谊深远,恩义厚重。
九月九日又重阳,登高远望祈福康
九月登高处,群山入望赊。
登高源于远古时人们对于山岳的敬畏与崇拜。《说文解字》解释“山”字说:“山,宣也。谓能宣散气、生万物也,有石而高。”
古人认为,山岳产生万物,是神灵的化身,登高而祭,方能求得平安。
九是数字中的最大数,九九,也意为“久久”,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寄托着人们对老人们的美好祝愿。
因而这天,又被称为“老人节”。
古时九月初九,登山避灾,临高祈福,感恩敬老,享宴高会,是为传承古礼,以孝化人。
今日九月初九,呼朋唤友,辞青迎秋,饱览山河,远眺百川,是为潇洒快意,以畅秋志。
九月九日又重阳,金菊盈园酒酣畅
九月九,饮菊酒,人共菊花醉重阳。
九月初九,万里秋光,最美不过满园秋菊的金黄。
世人爱菊,是爱它傲雪凌霜之骨气,独领群芳之勇气,不屈世俗之正气,洁身自好之志气。
难怪屈原愿“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亦愿“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人间有菊,便是清欢。
而以菊入酒,最是金秋。
佳节又重阳,酒香情意长。这秋日菊酒,清冽醇香,细品慢饮,方能不负这大好秋光。
一杯敬过往,愿昨日喧嚣随风逝去,陈事烦恼诸抛,风轻云淡心静如水;
一杯敬今宵,愿此刻心中依旧有梦,坚若磐石不可移,初心不改凌云志。
重阳佳节,金菊满园,携杯提壶,临风对月,吟诗作对,人生快意。
九月九日又重阳,感怀伤时思故乡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自古如是。
王维写这首诗时,年仅十七。此时他人在长安,志在博取功名。佳节时分,帝都喧闹,他却如何也融不进这城市的灯红酒绿。
他甚至还想起,今年故乡的兄弟们要是登高辞青,怕是只少了自己未佩戴茱萸一起同行。
人生不过是,一半欢喜,一半哀愁。
李清照说:“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丈夫负笈远游,重阳佳节本应阖家团圆,而她却只能一人卧在玉枕纱帐之中,凉气侵身,愈发感伤。
纵然饮酒取暖,也难解这深闺寂寞。
人生不过是,一边忍耐,一边等待。
李煜也感叹:“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时光易逝,转眼已是重阳日,红叶满阶,新雁咽寒。
这佳节于他,不过是时间的一种提醒。
物换星移,但愁恨却依旧是“年年长相似”。
人生不过是,一朝风光,一朝彷徨。
九九重阳日,宜登高,宜饮酒,宜赏菊,宜相思。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不是春光,却胜似春光。
【听云说】
遇见更美的自己
文艺|美学|纪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