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老师/文
01
这是我读起来感觉最痛苦的书之一,读起来好像在读论文。
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本书的理论性太强,许多语言非常抽象,虽然里面举了很多例子,但也需要结合你的个人经历去理解;另一方面是这本书的密度比较大,几乎全是干货,水分很少。
所以就导致读起来很慢、很痛苦,每翻一页都很沉重。
此外,这本书的书名也极具迷惑性。书名叫《学会提问》,但如果书名改为《教你如何打破砂锅问到底》或者《怎么问得别人哑口无言》,会更好些。
02
面对一个发言的个体,你不能偏听偏信,不随便被别人忽悠,那就要有批判性思维。
所谓批判性的聆听和阅读,即对自己耳闻目见的一切,进行系统地评判,这需要一整套的技能和态度。
要使用批判性思维,就要想提问、会提问和用提问。想提问属于态度范畴,不是本书的主要内容,本书主要说的是怎么提问,也就是提问的技巧。
03
在提问之前,首先你要搞清楚你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搞清楚讨论的对象并不像看起来那么容易,有的时候你会被作者蹩脚的写作弄得晕头转向,有的时候你会被作者的心机弄得云山雾罩。
论题可以分为两类:
描述性论题:有关世界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什么样的问题,它需要实事求是。
规定性论题:有关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很难有标准答案。
这两种问题,都需要找到作者声称的结论。所谓作者的结论其实就是作者通过这篇文章,或者是某些交谈,最想要告诉我们的话。
04
如果要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就必须说明理由,并给出一些证据。如果你是在阅读一本书,就可以用不同颜色的笔标出理由和结论,或者在页边给理由和结论标上序号,并在阅读完之后,列出所有的理由和结论。
在接受一个论点前,应该找到可能带来歧义的关键词。一个词或短语越抽象,人们越有可能对其做出多重解读,作者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对其作出其中一种解读,这种解读可能正是忽悠你的关键所在。
除了能够带来歧义的这些关键词之外,还有一些术语可能会成为帮凶,那就是附加感情色彩的术语。它们感动我们的能力,大大超越了它们本身的描述性含义。你很容易沉浸其中,从而失去理性。
05
作为读者或者聆听者,你应该注意,发表言论的作者,或者是讲述者,在心中一定有一个这个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想法,和这个世界现在正是什么样的想法,即价值观假设和描述性假设。这些假设,他们往往不会明说出来,而是藏于暗处,所以我们更应该留意。而且这些假设正是他们讲述或者写作的起点,深刻地影响着文章或者论述。
假设存在于暗处,而推理则在明处。但这身处明处的推理,也有许多常见的诡计花招:
- 推理是建立在错误的假设基础之上的;
- 推理并不能证明他的结论;
- 推理正确的前提是结论已经成立。
06
推理不可靠,那么实实在在的证据呢?是不是一定就可靠了?也不尽然。有些证据依赖于人的直觉,个人经历,或者一些特殊的案例,这些证据难免片面;有些证据依赖于当事人的证词,但当事人可能会由于某种原因记错了,或者故意说错;而权威或者专家的意见,也未必百分之百正确,有些专家刚好可能对这个领域并不熟悉。
我们常常说眼见为实,但有时也可能会倒过来,那就是相信什么,可能我们认为我们就看到了什么。
即使是数据,也未必不带有欺骗性。例如平均值可以是总数除以个数,也可以是所有数中间的那个数,亦或是出现频率最高的数。
有的时候会影响到你该不该被作者或演说者的论证所影响的信息被省略了,作者只说对他有用的证据,而故意忽略那些对他不利的证据,而没有说的,不代表就不存在。
07
在推理的过程中,有的因果关系并不像作者说的关联性那么强。你要看一看,对于这样的一个结论,是否存在替代原因,也就是这个结论,是否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或者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而对于某一个确定无疑的证据来说,能得出的结论也值得怀疑。有的时候,这些结论只在某些必要的条件或者环境下才能成立,但是作者并没有明说,或者细说。
08
这本书并不是艰涩难懂,相反,它的逻辑性很强,而且非常实用。只是读起来的的确确并不十分畅快。而我们又不能因为阅读困难放弃他,正因为它逻辑性强,而又实用,我们更应该认认真真地将它读完。
特别地,这本书最适合阅读的人群有三类:数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做研究的人和容易轻易相信别人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