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山夜话(2023.12.8)
第十三届“红枫杯”暨第一届“栖霞好课堂”课堂教学竞赛的参赛到12月7日基本结束。经历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现场限时备课、无生演课直至第三阶段30分钟的有生上课,感受颇多。关于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的体验,已经记录在第一、二阶段之后的校园日志----《经历:蕴藏无限可能》当中。以下重点回眸第三阶段的比赛。
感受之一:独立备课检验日常
第三阶段为有生上课,时长30分钟。按照比赛规则,提前两天知晓课题。我是12月7日上午第一个上课,所以在12月5日上午拿到课题,为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千米和吨》的第1课时《认识千米》。
拿到课题之后,第一步便是独立备课。《认识千米》的教学目标是什么、教学重难点是什么,在“双新”背景下,需要围绕核心素养凸显什么?这些问题都一一在脑海当中先像放电影一般逐个过一遍。
2022版新课标推出以后,将量感培养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因此,认识千米务必要借助体验,助力学生量感培养。这是这一课时,比掌握千米与米的进率以及能够正确换算显得更加重要的地方。
在厘清这些关键问题以后,就开始按照顺序,预设教学目标,再展开教学流程。全部完成以后,还需检验。首先,如此理解以及设计,是否正确?其次,如此结构以及组织,是否合适?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都需要邀请第三方来观察与评价。
感受之二:专家引领一语中的
抽到课题的第一天,完成独立备课;抽到课题的第二天上午,通过试上检验备课。
编辑部的黄老师来啦,三年级的数学老师们来啦,徒弟张祎宁、海玲和葛琼也来啦!比赛时间规定只有30分钟,并且每超过1分钟就要被扣相应分数。结果,试上当天,整整用了45分钟。超时不说,作为重点的体验环节也完成得比较马虎和匆忙。
课后,大家直奔主题,围绕本课内容,按照教学时长重新设计。将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从复习导入,再到真实体验,然后是对比拓展,最后是课后实践。每个环节,安排那些问题,具体呈现哪些题目,都做了中肯的建议和具体的明确。
虽没有同步提供行为背后的理论,但这恰恰是应对如此方式课堂教学竞赛最为务实的做法。
感受之三:团队合作温暖动人
推翻重来的教学设计非常清晰,但是,需要为之展开的准备工作也有很多。
其一:熟悉的情境。
《认识千米》这一课时,重点要让学生对1千米究竟有多长建立起比较直观的感知。怎么实现?“熟悉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脚手架。为此,在重新设计基本确定以后,来到比赛承办学校,在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当中,寻找关于1千米、50千米、100千米的现有长度,拍成照片或者视频,作为课堂上启发学生形成量感的学习素材。
其二:后期的合成。
素材采集完成后,需要与原有内容整合到一起,形成本节课辅助教学的演示课件。这些工作需要多则几个小时,才能与设计意图匹配,真正体现辅助教学的目标。
这些,单凭一个人都无法在比赛之前完成。庆幸的是,有徒弟,有团队。张祎宁午饭没吃,陪我去比赛承办学校采集素材,王海玲上完课就联系我,问有哪些需要帮忙,三年级的数学老师委托学科组长徐梅老师问我,学生采访的视频什么时候拍摄,大家都在等着,担心会影响到我的步骤,所以不敢打搅……
从拿到课题,直至正式比赛,期间,有林书记、陈校长的支持与体恤,有潘校、李校、刘主任的体贴与分担,数学组的推动,薛主任、孙主任的鼓励,等等,这些都是从12月5日到12月8日短短几天里面除了紧张以外,最为强烈的体会与感受!
学生在课堂上体验“1千米有多长”,我在比赛过程中体验着“金小团队有多好”……一次比赛,就是一次宝贵的财富,让我知道,立足自身,反哺他人,让自己成为集体的一份子,让他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温暖,当是我从过去到现在,以致到将来,始终都应该保持不变的、对自我的要求。
---2023年12月8日,写于桂山脚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