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非常喜欢季羡林先生,这不仅是因为他的学识,他的人格,还因为他本身的文字魅力。尤其是读他的散文,有一种非常朴实又回味无穷的感觉,大巧若拙,可能就是这样的感觉。
这是我原来心中的季羡林,我也可以大胆的预测,这也是多数人心目中的季羡林,一代中国的国学大师。
但是,当我们读了季先生之子季承的《我和父亲季羡林》之后,我们可能会有其他的感觉,这种感觉对于每个人来说也可能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这本书颠覆了被社会和媒体塑造的大师完美形象,让读者了解了一个走下神坛的季羡林,甚至是一个不太让人喜欢的季羡林:压抑、封闭、吝啬、无情,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书中很多细节充满了苦涩,甚至是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比如出国留学一去就是十一年,当时其子只有三个月、其女两岁,正如作者所说,后来作者一直不习惯叫“爸爸”,试想,这是多大的心理阴影。同时,季老先生甚至有十三年时间宁可一个人在北京过着冷清寂寞的生活,也不把老家的夫人接过来;宁可给外孙女买一套新的《安徒生童话》,也不把自己的书出借;对猫、乌龟比对妻子儿女还要好,对保姆所说的感人肺腑的话却从不曾对家人说过……
所有的这些都让人感动难以理解,即使理解,也感到一丝苦涩。那么作者又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呢?正如作者所说,那是要大家了解真实的季羡林和季家。一方面,季羡林先生是有成就的学者,人格高尚,一生勤奋,受人敬仰,但他也是普通的人,也会有普通人的七情六欲,也有普通人的三长两短。他是人,不是神。作者不避讳去世父亲和自己的某些真情,但这样做绝不会对大家造成损害,相反会得到大家更多的理解,更多的同情。
也许,有不少读者并不认同作者的做法或者作者的一些观点,甚至认为作者出书是“沽名钓誉”,是为了赚钱,等等,但是更多的人还是持一种赞赏和包容的态度。毕竟,季羡林作为一代国学大师,需要我们对其有全方位的了解,同时,如果认为揭示了大师的一些缺点和短处,就弱化的季老的地位,那就更是缺乏胸怀和杞人忧天。
季老是一代国学大师,文学大家,同时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有自己的缺点,甚至是冷酷无情的一面,但是这正体现了生活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因此,在人性的这个“场”里,我们每个人都慨莫能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