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彭州官何其多,千古怀念唯苏公”,这是徐州人对于苏轼任职徐州的最好评价。
“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苏徐州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之语。万户侯都置之不顾,惟愿结识苏轼。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苏轼在这首诗中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尽管没提到徐州,但徐州不会忘记苏轼。
苏轼在徐州的时间自1077年4月至1079年3月仅仅两年时间,但他带领徐州人民治洪水,抗旱灾,找煤炭,创下辉煌业绩,留下千古诗句,仍为徐州人追思怀念。
熙宁十年(1077年)春,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苏轼可谓是身先士卒,力挽狂澜,身体力行,表率当先,不然当时的徐州肯定会因为洪水泛滥,人亡城破。“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这是一个地方主官最坚决的信念,也是救黎民百姓于水患中的最强音。可以说那时如果不是苏轼恰逢值守徐州,后果无疑会很糟糕。
至今几经翻建的黄楼即为苏轼彰显业绩的凭证。
好像老天也要考验苏轼似的,1078年,徐州地区旱灾严重。苏轼带领人民求雨,当天遂人愿时,欣喜若狂,《浣溪沙》其一“蔌蔌衣巾落枣花”即为还愿路上所作。
苏轼在离开徐州之后,作为一代文豪,同样留下《江城子,别徐州》大作: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由此可见,苏轼对于徐州的感情很深。
一个人,一座城,究竟是苏轼有缘来到徐州,还是徐州有缘迎来苏轼,这一切已经不重要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