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写故事吗?”
“我又不是小说家,没理由写故事啊!”
——这话似乎挺有道理,事实是,很多人并非没理由写故事,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接触的是故事。
其实,故事不仅仅是小说家的专属,它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举个例子:
(1)我上个月开始学习弹钢琴。
(2)我上个月开始学习弹钢琴。小时候,无论我怎么央求,母亲就是不让我学。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
以上两句话相比,第1句是简单的叙述,第2句就可以称之为一个故事,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四十字,却有时间变化、情节起伏,能够引发人的感慨,具备故事的关键要素。
不仅如此,你可以观察一下,在召开产品发布会时,发言人已经不再单调的介绍产品的技术参数,人们更是不满足于听这些参数之间的区别,感兴趣的、让人感动的往往是此产品背后所承载的故事;在教育孩子时,通过绘本故事让孩子明白一个道理,也要比单纯的说教有作用一些。
故事已经融入了我们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不是只有作家写的小说才是故事。
为什么要讲故事?因为人们本能的都喜欢听故事,像小说、电影、电视剧、绘本、相声、纪录片、演讲中,凡是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喜爱的,基本上都包含故事要素在内。
要想简单的讲好故事,也没有那么难,故事的核心就是变化,这个可以通过刻意训练来实现。那就是在表述信息时,不局限于某个“点”,而是有意识的运用“时间流动”和“起伏变化”这两个层面来描述。像上面两个例子中都体现了这两点。
1、时间流动:就是有时间的变化,有过去、现在或者将来的时间节点。
2、起伏变化:故事本质上是描写变化及其引发的理由,这样可以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遗憾、赞叹或者佩服等,或者让读者找到共同的寄托。
像上面的例子就体现了这两点,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情景对话很常见,再举个例子:
第一组:
(1)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爬山活动取消了。
(2)期盼了两三个月的爬山活动,因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取消了。
第1句是简单的叙述,看了以后没什么感觉。第2句是故事,有了时间流动,即两三个月之前到现在;也有起伏变化,即期盼已久到被取消。读者看第1句时可能会不为所动,看2句时会觉得好遗憾,在情感上被打动。
第二组:
(1)偶然走进一家拉面店,发现拉面很好吃。
(2)偶然走进一家拉面店,店内光线昏暗,老板爱答不理,不禁后悔,心想拉面肯定很难吃,没想到尝了一口,却非常惊喜,太好吃了。
这2句也是同样,第1句是叙述,第2句是故事,有时间流动,即吃拉面之前和吃拉面之后;有起伏变化,想象拉面可能很难吃到拉面很好吃。
这个训练对于日常的讲故事场景来说,是比较好操作的,也是有效的。
不过,要知道,除了这种刻意的训练,讲故事要做到言之有物,也需要有大量的词汇量和知识储备,具备将平淡的事情转化为吸引人的故事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