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真正的科学家不研究心智
0.1心理学家害怕聚会(心理学不受“科学主义者”和人文主义者双方认可)
很不幸,心理学家位于科学界鄙视链的底层。(有些科学家强烈反对这种学术歧视,比如心理学家。)
其实借助新的科技成果,心理学家也可以客观地研究脑的运行,这些心理学家也因此转职为认知神经科学家。但是某些科学家不了解认知神经科学的客观性,并和以前一样轻视心理学。(也不能责怪他们,我们清楚父母的工种具体都做些什么吗?)
有些人还以为心理学就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而且因为小说家成为了他的信徒。(事实上,精神分析师们也已经陆陆续续放弃了不少弗洛伊德的观点,甚至在他老人家还在世时就已经开始了,那时反对他的代表人物有经他扶持成为维也纳心理分析学会主席的人、他的指定衣钵继承人和他的亲生女儿等。)
弗洛伊德学说中的部分观点缺乏可靠证据,完全建立在另一些同样缺乏证据的观点之上,而科学观点应建立在实验数据等可靠证据之上。但这些人文主义者认为精确刻板的理性研究不配研究人性。(请注意,只是某些人文主义者而已,毕竟某些神学家也是这么指责某些人文主义哲学家的。也可以理解,这感觉就像发现超市赠送的浓汤宝兑水比自己用大堆食材煲了一天一夜的汤还好喝一样,是一定要把科学批评一番的。)
0.2较客观的硬科学与较主观的软科学(学科等级根据客观精准度划分,而心理学涉及对主观体验的研究)
为什么心理学受到其他学科的轻视呢?(科学家和一般人不一样,科学家鄙视他人是要有说得过去的理由的。)
这就要谈到科学的核心了,经得住实践检验的理论才属于科学。(不然酒桌旁的科学家比实验桌旁的多。)每一份论文都必须经得起他人的独立检验,每一个实验都必须具有可重复性。(这倒不一定是信不过科学家的人品,在不同条件下重复实验可以发现实验者并未察觉的关键条件。比如恩里克·费米发现在木桌子上做的实验无法在大理石台上重复,结果得出了费米反应公式,然后费米借助这个创造了原子反应堆,协助搞出了原子弹提前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并间接阻止了冷战变成“三战”。)而检验理论需要客观且精确的相关数据作为证据,证据越充分可靠,理论的可信度就越高。
问题是心理学的某些测量必然涉及主观报告,如视错觉。这些主观体验无法用仪器核实,有时甚至无法共享给他人。(能在网上找到许多视错觉的图片,不过有些图片,比如赫尔曼栅格,过长时间盯着看就再也看不到任何视错觉了。)另外,心理学的大部分测量结果也并不精确,部分原因是研究对象个体差异过大,部分原因是研究者不能按照自己想研究的内容随意处理同胞们,很难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所以心理学实验的设计往往十分困难,需要大量的巧思。(需要多大量的巧思呢?实验心理学的教科书从二楼窗台掉下去能把壮汉砸晕。)
但如今的心理学已经可以硬起来了,功劳则应归功于其它学科的科学家和跨学科合作潮流。
0.3大科学能拯救软科学吗?(跨学科的技术合作可以为心理学提供客观可信的脑结构和脑活动数据)
虽然每个人不像每个同种粒子那样相同,但人类也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是心理学家的研究目标。虽然主观体验无法直接测量,但和主观体验对应的客观变化是可以精确观测到的,只是需要适当的工具和巧妙的方法。而跨学科的技术合作可以为心理学提供客观可信的观测数据。
借助计算机X射线轴向分层造影(CAT:Computer Aided Transverse Tomography,往往被简称为CT:Computerized Tomography )或核磁共振成像(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技术,认知神经科学家可以获得准确的脑的三维图像。
除了脑的结构,心理学家还需要脑活动的数据。神经活动需要更多的供血以提供能量,反过来说,供血量更多的神经元区域就是活跃区域。脑功能扫描仪,如正电子发射型断层扫描(PET: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或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 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设备,可以检测出供血量变化以表明最活跃的脑区域。(只是被扫描者必须保持长时间静止并忍受扫描仪产生的噪音,感谢那些志愿者。不过等他们躺到仪器上发现这两个问题也不好意思站起来就走了。)
借助脑功能扫描仪,心理学家可以发现任意行为和特定脑区间存在特定联系,并且在被扫描者采取行为前相应脑区的活动就开始增强。并且,心理学家发现想象进行某种行为(心理活动)和实际进行某种行为(客观现实)都可引起同一脑区变得活跃。即,心理学家获得了将无法直接观测的心智和可以直接观测的现实对应起来的观测标识,心理学家可以通过客观的脑活动数据确认被扫描者的部分主观心理活动,甚至是准确预测被扫描者的部分行为。(心理学家往往比测试者本人更了解他们一点。)
但万一被测量者在报告自己的想象内容时说谎呢?万幸,人说谎时的脑活动变化非常显著,认知神经科学家很容易识别出来(但识别谎言掩盖的是什么则难得多)。但以血压、脉搏、皮肤电反应等体征为测量指标的多项波动描记器(没错,就是电影里最常见的那种测谎仪,某宝就有卖过,一点也不浪漫)并不可靠,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司法机构已经陆续宣布不采信测谎证据。(在我国,多项波动描记器主要被用于犯罪嫌疑人主动要求通过心理测试排除自己犯罪嫌疑的场合,但不见得管用。)
在跨学科合作的帮助下,心理学的测量结果有了客观证据,心理学也因此得到了科学界的认可。
0.4精神的东西如何从物质的东西中涌现?(心智无法直接被仪器测量)
但某些人文主义者并不认为可以通过研究脑活动了解心智。
的确,测量出的脑活动数据可以为主观体验提供一个客观标识,但某些主观体验则是不可用物质的仪器直接测量的。比如光学仪器可以测量反射光的波长,却无法看到蓝色,我们也不能确定同一张蓝色图片在我们的眼中完全相同。(顺带一说,色盲和色弱都是相对概念,比如除非把两只口红紧挨着摆在一起进行对比,绝大多数男性都会把某几种特定色号的口红看成一种同一种颜色。可能是因为在进化过程中女性长期负责采集果实,导致女性区分长波长可见光,即红色、粉色、肉色等的能力远超男性,有些美是女性独享的。或许有时男友并不是不关心女友化妆了这件事,只是瞎而已。可以把这个冷知识以“震惊!导致夫妻生活失和的原因竟是这个!”为标题散播出去。)
0.5我能读取你的心智(心智可以被人理解)
心理学家既不是读心术师,也不把自己看做读心术师。(大部分也不是心理医生。)但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所有人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传达自己的想法、理解他人的想法。作为研究者的人是可以理解并研究仪器无法观测的主观体验的,数据则能提供更准确的参考指标。
0.6脑如何创建世界(脑构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本质相同,脑活动和行为或心智的关系也相同,可以通过研究脑了解心智的构建)
这是本书的核心观点:对于我们,或者对于作为代理者的意识来说,物质世界是脑经过无意识加工构建出的模型,就像它构建了精神世界一样。心智并不与其他事物直接接触,而是以脑为中介与现实中的物质世界互动,也以脑为中介和自己的或其他代理者的精神世界互动。
对于某个代理者来说,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本质上并无不同。所以就像可以通过观测脑活动预测代理者在物质世界中的行为一样,心理学家也可以通过观测脑活动研究精神世界。
本书将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提出证据证明这点。
序章小结——凭什么科学家不能研究心智?
某些科学文化支持者和某些人文主义者认为科学家不能研究心智,但心智是可以研究的。
某些科学家认为心智过于主观,难以客观地测量。但随着脑成像技术和脑功能扫描技术的发展,心理学家可以通过观测脑活动获得心理活动的客观标识,也就获得了可以将主观心智和客观现实对应起来的部分证据。
某些人文主义者并不认为可以通过研究脑活动了解心智,脑活动数据和心智并不等同。但人是通过自己的脑活动了解被脑构建出的物质世界的,人也是通过自己的脑活动了解他人的精神世界的,那么人也应该可以通过观测脑活动来了解人的精神世界。数据的作用是佐证心理学家的理解是否正确可靠,理解心智的是人。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