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学习,正值全国基层基层剧团会演,所以学习内容的其中一项就是观摩看戏。昨晚看的是湖南株洲市攸县花鼓戏。在开场前,梅兰芳大剧院两侧的电子屏上轮番播放关于当地的宣传片。只是一个县而已,但是制作的专题片却请了中央电视台的配音演员就是给那个关于饮食的专题片人。然后整个专题片以当地的美食开头,从当地的一道美食的做法说起,然后谈及当地建规划的大餐内容,把一个干巴巴的题材顿时变得活色生香不少。
湖南花鼓戏从体量来说依然是小戏,只是在湖北经过音乐改革变成大剧种,因此音乐的改革对剧种起着关键的作用。但是就是因为是小剧种,所以湖南花鼓戏的音乐略显轻盈,欢快、活泼,这也与当地人的性格有着很大关系。
该剧依然是孝道题材,但是感情却很自然流畅,一点也没有拗扭的感觉,基本没有编剧的刻意,就是日常生活在舞台上的自然展现。
整个戏围绕石源前后二十年送抚养他长大的叔叔送与不送养老院展开剧情。前二十年是写石源在他叔叔六十岁大寿时,叔叔提出要进养老院,石源拒绝。二十年后,石源有了困难,自己因风湿病而也需要人照顾,并且去医院住院时,违背了自己曾经的诺言,而想送叔叔去养老院。而这一切被乡亲们所不理解,其中就包括那个收电费的屈不得,多年前因为当兵被石源挤掉名额,而一直不服气。因此在生活中处处想法设法挤兑石源,而且从他的视角,用有色眼镜来看待别人。最后结尾有点狗尾续貂的感觉,他的女儿的加入感觉生拉硬造,其实想表达出要把这优良的家风一辈又一辈传下去。
这个戏的优点就是整个戏藏着一个秘密,而且努力把这个秘密带到最后。虽然在中间观众隐隐约约也猜着了些,但是带着这样的一个秘密将观众牵掣到最后,我觉得这是这个戏的最大的优点,毕竟对于平铺直叙的戏来讲,这样写戏感觉曲折了一些,也吊起了观众的胃口,虽然没有吊足。
其次,我感觉这个戏把编剧埋藏起来,就是一幅农村淳朴自然的生活画卷。整个戏看不到很刻意的东西,写了叔侄情、写了夫妻情、写了父子情,写了爷孙情,写了乡里浓浓的人情,真的没有那么多噱头,就是一个自然呈现。因为自己年富力强,所以阻止叔叔去养老院,自己想要赡养叔叔。二十年后,自己也需要人照顾时,这个时候依然坚持想要自己赡养老人,只是在迫不得已时,才决定暂时送养老院,结果遭到了乡亲们的不理解。此时,将整个谜底揭开,原来石虎和石源并不是亲生父亲。一个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就为了继父一句临终遗言,抚养长大并不是亲生侄子的孩子,而将自己的终身耽误。而最终换回这个孩子的真心回报。整出戏没有什么很坏的坏人,没有刻意制造什么矛盾,但是会有夫妻之间的不理解,最终真正理解。这样来写一群人,其实并不违背剧作法规则,没有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但是有人物自己内心的冲突,有良心的自我考量。这才是道德题材最厉害的,追求自省,达到台上与台下共同感悟,如果自己是那样一个人怎么办?最终达到台上与台下共同理解。
再次,我觉得这个戏基本还是很完整。每一个点都有交代,比如,屈不得,就是因为年轻时没有当上兵,而从此对挤掉他的石源有了偏见,从此带着有色眼镜看人。而他恰恰没有想到石源得病正是因为当兵期间才埋下病的隐患。一封信就可以揭示所有的秘密,但是偏偏就藏着,当事人清楚,叔叔不说,侄子知道也不说,但是大家就是像一家人一样而生活着。这样的感情多单纯质朴,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那种美好感情。
小戏撑不起那么多东西。但是若说缺点,也是有的。后来干脆概念化了,家风上升到国风,直接点题,国风就是家风。虽然我们不喜欢这么直接,但是有人喜欢吧。而且戏的后半部分与前半部分衔接开始,真的不知道想说什么,真的到了后来,才发现戏想要写的东西。最后女儿的上场,把想要去养老院的爷爷又拉回,到底想要表达什么,却直接点题,真的是跟着剧情在跳的感觉。中间每场戏换场,用歌曲来弥补换场时间,感觉有些长了啊。舞美还行,小剧团,真的不要大制作。
最后说,这个戏刚到9点就结束,我很喜欢这样的节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