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这本书,我已经读完有两天了。有那么一刻,我不那么想写读后感了。并不是因为书不好,而是我越读这书,越发觉得自己是个小女人,越来越来向往能找到Mr.Darcy那样的人。但若将我放在那种时代里,我成不了伊丽莎白,最多成为她的妹妹玛丽那样的人。
就书里的感情线来说,在看了那么多偶像剧、韩剧之后,是十分容易能猜到它的走向的。
尽管有许多人不将这本书归结到言情小说这一类,但作为庸俗的读者,我最先关注的还是当中的感情线,大团圆的结局超欢喜。
但伊丽莎白&达西、简&宾利这两对佳偶还真有那么三分靠天成的意思。
18世纪90年代,封建等级制度处于一种慢慢瓦解的过程,女权意识也正在慢慢觉醒,这也意味着阶层流动的活跃性提升了,不同阶层之间不再那么受门第、财产的影响,与人交往更加会关注的是人的内涵了吧!这里是我的片面理解呀~ 但就现在来看,这种阶层固化依旧存在,这是在看完一部名为《56 UP》的纪录片后得出的结论,总的来说,现实的鸿沟还在那里吧!但庆幸的是无论是现实里存在着何种鸿沟,思维总还是有飞跃的可能性的。我想,读书的意义也许在于这儿了,为了思维的自由,也为了少那么些傲慢与偏见。
这本书的主题便是“傲慢与偏见”,除了感情线之外,我能够感觉得到便是这两种人物特性了。一开始,只是单纯觉得偏见的特质在伊丽莎白身上,傲慢更多的凸显在达西先生身上。后来意识到,傲慢与偏见他俩都有。
偏见是因为不了解,傲慢也是由于不了解。他们二者都是从自身的角度去揣度别人,随即而来的是持续不断的误解加深。不知怎的此刻想起了那句经典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不得不承认伊丽莎白是一个秀外慧中的女子,但似乎又过于敏感。在关于误解没解开之前,她与达西先生的每一次见面,言辞犀利,似乎也是有些傲慢。我个人认为有两种原因:一是因为偏见而带来的傲慢,二则是她对自己所处的阶层来说也还是有一定芥蒂的,以她对母亲和几位妹妹的忧虑为显。这里我简要分析第一个理由吧!
维特先生对伊丽莎白谎称了自己困苦的处境是由达西先生造成的,这让伊丽莎白在原本因宴会上初遇时对达西先生的偏见进一步加深,甚至由于对维特先生产生的好感而坐实了这种偏见。在接下来与达西先生的每一次见面便是以偏见为出发点,因为知道了对方的“缺点”或者“把柄”后,似乎也日益傲慢了些。或者可以将其理解为一种不屑与此人相交的情绪。
至于达西先生的偏见则是由阶层的优越感生出的傲慢带来的。由于阶层的处境不同,他对于本内特先生一家,包括对于简对宾利先生的感情都存有偏见。当然后者是完全出于一种在不了解的情况下产生的一种偏见。简并非对宾利先生无好感,只是不善表达,过于矜持了些。
我爱达西先生这个角色胜过爱伊丽莎白。摒除那些小女人对理想对象的幻想外,更重要的在于他坦诚。他能十分大方的承认自己身上的这股子傲慢劲儿,即便是偏见也敢于承认,当然哦!话少但是有主见,这一点又比宾利先生更胜一筹。哈哈~
关于傲慢,书里还有一个角色可以与他进行对比,即他的姨母——凯瑟琳夫人,她浑身都充满了阶层的傲慢,他对于科林斯先生的关照也不过是出于阶层优越感而来的照拂而已。
至于伊丽莎白,放在那个时代,我成不了她的原因在于:她的睿智与机敏。在那个女子对于婚姻非常狂热的时代背景下,她跳脱了时代的局限性,追求的是内心理性想要的感情,是那个能够得到自己内心认可的人。这与其好友夏洛蒂进行对比来说还是能看得出来的。
关于婚姻话题,夏洛蒂与她的交集则是搞笑的科林斯先生了。从文中来看,夏洛蒂并不觉得柯林斯是她的良人,但最后仍选择了将就。关于遗产来说,伊丽莎白与柯林斯结婚似乎有益于她的家庭,但她更多的是遵循内心的感觉,选择了拒绝。
我说自己会成为玛丽的原因在于:我大概会成为那种即便对感情有理想化的期许,但又不想屈从于现实,最终会像玛丽一样,沉迷于其他事情。(哈哈哈~有可能会有这种趋势哦~)而且现实生活中我觉得自己也有点像她那样会抓住机会去“卖弄”些什么,可以理解为好强心,也可以视为一种虚荣心吧!
傲慢与偏见,人人都有,不得不承认这两者在我的个性里也十分明显。(接下来的话,就当是人性的反思吧!)我不得不承认,书读到现在,我与以前的同学脱了节,以小、初、高的同学更为明显。自认为秉持着“圈子不同,不必强融”的理念,但实际中做的更多的是不想去融,实则也是一种因现在处的圈子而生的傲慢带来的偏见。
我为自己找的理由是“天性不善交际”。哪有什么天性不善交际,不过是没有主动去结交罢了!
胡言乱语,信马由缰,写了这些,离了初衷。
明明是幼稚的心思,却偏想要发出成熟的言论,可笑。
读书以明智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