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购物节”的预售战役早已打得火热,而在各大电商平台主战场上,只有少数几家拥有非遗技艺的“中华老字号”旗舰店(如吴裕泰——茉莉花茶窨制技艺;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等)可以杀出重围,出现在大家眼前,其他多数非遗项目都难以窥见。
在淘宝上,以“非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会发现相关店铺不足千家。
其中,天猫商城(公司运营、品牌化)竟然只有35家。
非物质文化遗产,顾名思义,大多是以“非物质”形式存在的。不过,当然也有很多项目,其技艺和价值,要通过具体的产品载体表现出来,因而天然具有“商品属性”。这些非遗商品,却基本都是“有精品,少爆款”。
这种现象,值得咱们来聊聊。
非遗的匠人技艺,在其发源、发展的彼时彼地,一定是“入世”的,因为做出来的东西,本来就是老百姓的生活物品嘛。
而现今的消费结构早已从“生存型”升级为“享受型”;非遗商品也从民间的“消耗品”升格为可居庙堂的“艺术品”;对应的评价指标呢,从充满历史感的“技术”转化为了强行匹配现代审美眼光的“艺术”。
就拿开篇提到的“老字号”来说吧。
茶饮、布鞋,在以前是必需品,香茗、高碎都要喝,千层底人人都得穿——因为选择实在太少了。而现在,它们成了普通大众的“选择之外的选择”。
大多数非遗技艺都来自乡土文化,你能从中嗅到春泥的芬芳,看见暮夏的炊烟,这是它难以被大众忘怀甚至舍弃的原因。
可也正因为如此,其“文化属性”来自于是低级的(非贬义)平民阶层。传承者约定俗成的身份是工匠,而非艺术家。相应的,消费者对非遗商品给出的锚定价格,通常也只是针对其材质、成色等,至于“技艺加成”和“文化加成”等附加值,在普通消费者心目中所占比重太小了。
这就引出一个什么问题呢?
你的价值我是认可的,但我就看看不买,因为我对价格持保留意见。
有些非遗商品,凭着独特、稀缺、珍奇等特点是有成为“奢侈品”的潜质的,但由于时尚界的风向把控,依旧掌握在西方欧美国家手中,中国风和民族风产品,远不如漂洋过海而来的LV和 Prada来得流行,所以只能成为极小众群体的心头之好。
非遗产品的价格高受众少,市场就极易饱和。市场都饱和了还说什么商业活力呢?
可能有人反驳,还拿刚说过的吴裕泰举例,人家大品牌,大体量,高端茶的价格也动辄成千上万,卖的好着呢!没错儿,但其利益支撑,是茶叶本身的功效,更是贯穿千年,影响全世界的“茶文化”,绝非某项单一的“非遗技艺”。非遗称号对其只是锦上添花,而对更广泛的其他技艺来说,却是强续残喘的“救命草”。
做不了高利润的“奢侈品”,那当日用品呢?
前面说过,首先时代不同了,主流需求改变了,而你提供的功能不变,那原本的“利器”也就成了“枷锁”了。
那怎么办呢?
主动求变,调整作品结构,主打贴近现实生活、强化实用功能的产品。作为生活用品,提高商品的使用频率是最直接的“造血”方式。
假设我面前有位姑娘,那我相信她对一幅精致刺绣挂画的念想,肯定不如对一条漂亮披肩的喜爱来得深切。而如果她爱上了一条披肩,那肯定就会爱上第二条、第三条。
继续这个畅想——姑娘爱上了披肩,她要继续买,她带动同学同事买,她还要发帖鼓动网友粉丝买。
好,大家都来买,问题又来了:纯手工制作走不了量,不能满足汹涌而来的购买需求。
那我简化吧,不能体现工艺之美的简化版顶着“正版”的名头越卖越便宜,却也渐渐供不上了。
那我组织邻里一起来,现教现学现卖吧——买家不乐意了:“你这质量不统一啊!品控也太差了吧。”
要品控,行,我买设备搞流水线呢?结果买家更不乐意了:“你不是手工技艺嘛!你不是文化遗产嘛!怎么能规模化机器生产呢?你的文化尊严和工匠精神哪里去了?”
这就是非遗产品的尴尬了——有人不想买,有人买不到,有人只管骂——甚至骂都是符合营销预期的,因为更多人甚至根本就对非遗商品没概念,无所谓的态度。
所以,电商平台上,专营非遗商品的店铺少之又少,形成规模化品牌化的更是凤毛麟角。
非遗项目的区域性很强,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质明显。而电商平台的优势之一,正是通过互联网和快递系统建立商贸通路,盘活偏远地区的商家厂家。
从这个角度讲,非遗是适合电商化的。可是,在商言商,流量、留存、热点、转化……执着于传统的手艺人能否接受网络化运营?社会主流舆论又能否接受“手艺”被设备流水线分解,以换取稳定的产品质量与数量?
话说至此,就又引出了那段几乎无解的争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要继承还是要发展?
发展的技艺还是那原本继承的技艺么?
创新过的传统,还是真的传统么?
有一项著名的哲学思想实验,叫做“特修斯之船”。一艘船随着时间的流逝,它身上的每一个零件都被更新了一遍——那么,完全更新后的船,还是最初的“特修斯之船”么?这个思辨,被用来研究“身份”的本质。
关于这个问题,比较被认可的结论分析是这样的:一件事物,只要它更新前后的关键因素具有“同一性”,而且这种更新具有“时空连续性”,那么就可以认定“我还是我”。
具体到非遗产品,我个人认为,“新瓶装老酒”、“旧鞋走新路”都是应该而且值得鼓励的。
大家对于非遗项目的自我发展和顺时、顺势变化,大可顺其自然。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不忘初心是必需的,但也要砥砺前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