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关于绘制
这次绘制的过程中,因为所选取的中心图周围有一些小图标,导致在绘制完分支图标后,很容易让观看者把中心图的小图标和分支图标弄混。(比如小时钟是中心图的一部分,但因为离三位一体分支较近,很容易搞混)同时,由于前期布局欠缺对一级分支图标绘制空间的考虑(比如有效利用大脑一级分支的图标绘制空间特别小),导致后期绘制有问题。后续还是要注意。
二、关于课程内容
大家好 我是张甲菁 本次要和大家分享的课程主题为 建构你的知识体系。
我们会从四个方面来开展本次课程
1.学习的含义
2.建构主义
3.有效利用大脑
4.升级思维系统
1.学习含义
大家都在说学习,那到底什么是学习呢?(此处介绍学习广义以及狭义的概念)那我们学习的对象是什么?知识。(此处介绍知识的含义)


2.建构主义
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在了解学习以及知识这两个概念的时候,是在利用我们既有知识进行联想以及思考,从而加深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从而扩充我们原有知识体系的过程?瑞士皮亚杰,也是认知领域非常有影响力的一位学家,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其实就是对于这个认知过程的一个阐释。这个理论颠覆了之前的认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意义、建构理解的过程。所以不同人的经验不同,建构不同,形成的知识体系也随之存在差异。

如果将认知阶段细化剖析,会存在从同化到顺应再到平衡的一个过程。同化意味着新老知识的链接,顺应意味着通过新老知识的链接,对原有经验进行改造和重塑,重构产生新系统。通过前面的同化、顺应,最终完成我们的知识体系从平衡(原体系)到不平衡(同化以及顺应)再到平衡(新体系)的过程。
有同学会说这种解释还是比较抽象,如果把知识比喻成一池水,新的内容比喻成一块积木,此处具体解释。
3.有效利用大脑
那在学习的过程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完成知识体系的建构呢?
大家都知道,人类有个聪明的大脑,就是因为这个聪明的大脑,人类的经济、文化才能不断沉淀以及进步。没有硬件保证,学习都是空谈。保罗麦克里恩通过对人类大脑的研究,提出三位一体大脑的假设,认为人的大脑可以分成三部分,这三部分大脑分工不同,互相合作,帮助人类完成一系列精神活动。三部分大脑分别为原脑皮层脑,旧脑皮层脑以及新脑皮层脑。其中…(此处介绍三位一体大脑的各自分工) ,而研究表明,我们人类大脑,新脑皮层脑占比三分之二,远远超出其他哺乳动物的比例,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大脑如此聪明的原因。
那在新脑皮层脑中,左脑和右脑承担的“职责”又是不同的。其中左脑负责…,右脑负责…。不得不提及的是,右脑的信息储存量是左脑的一百万倍。且右脑记忆也就是图片式记忆的时间会明显长于左脑。
令人遗憾的是,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学习语文、数学等知识的过程中,越来越偏重的是左脑的利用。俗话说用进废退,硬件再好用,如果不做到左右脑有效结合,不做到有意识地进行全脑思维,我们的学习效能是没法得到提升的。
老师无法给予你新的东西,可以给予的是让同学们意识到自己的全脑潜能,并真正运用到我们的学习过程中,建构我们的知识体系。
4.升级思维系统
那怎样才能物尽其用呢?这就涉及到要升级我们的思维系统了。
大家还记得学生时期做的笔记吗?嗯,一行接一行的文字,有细心的同学还会用各种不同颜色的笔标注出重点。
脱离学生时期后,有尝试再翻一翻之前的笔记吗?什么感觉?头晕,除了勾一勾上学时期的记忆外,对笔记内容完全提不起兴趣对不对?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我们人类大脑思考的方式其实是放射性的,此处介绍放射性 见下图

而思维导图看上去像太阳光一样,向四面八方发散开来,这其实也是我们大脑最喜欢的思考方式。
此外,思维导图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进行绘制,同时激活了我们的左脑和右脑,实现了全脑思维,也就更容易帮助我们提升我们建构知识体系的效能。
老师更愿意把思维导图阅读法称做深度慢阅读法,做好阅读计划,进行快速阅读,梳理好关键词笔记,最后结合关键词笔记输出思维导图笔记,更容易把知识吃透,吸收重组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举例:穿越执行看动力
好,今天的课程到这里就结束了,今天我们通过了解学习的含义,明白了我们的学习是将原有知识和新知识链接,重构知识体系的过程。我们也更清晰意识到我们人类大脑的潜能,日常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这个思维工具,升级我们的思维系统,有效结合左右脑,帮助我们更快更好地学习,重组优化提升我们的知识体系。
下一节课我们将针对思维导图阅读法进行深入讲解,下次再见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