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成语“瞻前顾后”,我认为用在人生或职业发展中很有必要,我们朝着远方前进,也要适度往回看,帮助我们从经验中获得成长。
从毕业到现在,算起来我入行产品经理几年了,我切实从反思中获得成长,所以把经验总结出来,既是一种复盘输出,也警醒自己以后不要再犯同样的错误。
全文分为2部分,第一部分是从我历经职业路线复盘收获,希望对处于类似困境中的同学有一点帮助,第二部分是探讨一下人生的职场。
从职业路线中反思
我们大多数人的路线,排除掉那些天才少年,都是22岁左右大学毕业,在职场中摸爬滚打,度过人生中无数次十字路口,选对了你可能撞上风口一飞冲天,选错了你可能平平淡淡亦或大器晚成。
从概率学上讲,大多数人资质、努力、天赋程度,都不太可能成为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所以属于大多数人的我们在职业生涯中大概率会经历转行、转岗、跳槽、晋升、失业这5种职业路线。
大概是我都一一体验过,我现在才敢说,这几年的经历其实挺幸运。此时回想,一路探索一路升级,不管上升还是下落,我依然认为每一段都是非常宝贵的财富。
第1类,转行,我此处指转换行业。从在线教育到互联网金融成功转行,我意识到自己具备的潜能,就是对于未知领域的快速学习能力,而且从结果上讲,因为我在每一个问题上总是多出那么一点探索欲,跬步千里,最终表现的结果就是比其他多年经验的老手还要专业。
很多人有转行想法,有人去报班学习,有人请教同行前辈,还有人停留在嘴边未曾行动。如果你属于不行动的人,建议你先思考一下是否被恐惧限制了手脚。梁宁老师说“恐惧是一个人的边界”我还挺认可。你的恐惧是自己想象出来,你可能害怕转行失败、收入降低、职业发展受阻,所以你给自己想象一个边界:只要我不转行我就不会面临这些问题,于是你没有行动。
不行动还有另一种表现,你可能会焦虑,其实本质上也是恐惧,只不过内化成了焦虑,诸如寝食难安、日思夜想、不知道方向、迷茫。但不管是哪种表现,你最终的选择只有两种,一是接受不转行的现实,把当下工作先做好,二是为转行付诸行动,逐步收获成就感,自然而然就不慌不迷茫。
转行要点
1、行动第一,不停地去焦虑、去假设毫无用处
2、计划3个月的铺垫学习期,通过学习新行业的知识或案例,分析自己到底是否喜欢,就算你发现其实不喜欢,多学东西也没有坏处
3、计划6个月的转行适应期,在新行业的岗位里实践一段时间判断自己是否真滴喜欢又合适。如果不喜欢就得考虑是否做新的尝试,如果喜欢但不太合适那可能只是短期还不够熟练,可以再坚持看看,毕竟热情和喜爱才是最大的源动力
第2类,从写PRD到写代码成功转岗,我挖掘到了职业方向的更多可能性,一个是English word、Hello World面向对象编程、一个是中文或示意图面向用户建立模型、画像。这两件事情根本上是具备共通性的,所谓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我学会用产品思维分析用户或业务、也用技术思维强化产品逻辑。
当然,行业内不乏争论,有人认为产品经理懂技术容易陷入可行性、实现难度的矛盾较量。但问题在于,你已经知道这一点了,自然会刻意警醒要避开那样的思考路径才对。懂技术的产品经理应该发展成优势,更何况据我了解,非常多的公司岗位会青睐有技术背景的产品经理,比如在JD中特意写明“技术背景优先考虑”,或者干脆岗位名称就写“技术产品经理”。
第3类,跳槽,一个人跳槽可能源于薪资、个人发展、公司或行业发展等多方面因素,但很多人跳槽只是跳槽,跳完又重新进入舒适区。但是我认为每一次跳槽都是对自我、招聘市场、所处行业、未来发展这4个层面的一次重新认识,如果你能从这个过程中提炼反思,必将收获一次大型蜕变。
我们可以建立这样一个模型,自我就处在这4个层面的核心位置。
1、自我面向招聘市场时,你能收到市场对你的反馈,也能不断纠正你对市场的认知。
2、自我面向行业时,你能重新分析行业发展趋势,也能评估你在行业的层次、长短板、机遇与挑战。
3、自我面向未来发展时,你能分析未来发展可以带给你什么样的机会,也能重新审视自己想要什么、未来达成什么成就。
形式和内容并非最关键,不同人和不同岗位,需要关注和思考的重点可能也有差异。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你是否有进行过这些思考并沉淀经验到下一次跳槽的辅助里,下一次简历中能写什么、需要强调什么、在行业公司岗位的选择上需关注什么。提出这个问题,希望有跳槽想法的同学能提前关注。
第4类,晋升,晋升无疑是这5类中最开心的了。通常发生在公司内部,你能重新评估你在团队内部贡献度、不可取代程度,或者因为晋升答辩而研究晋升制度、复盘经历和项目成绩、维护人际关系。晋升成功则立即为下一步规划早做打算,晋升失败也可以分析短板、主动和领导沟通如何提升。
第5类,失业,分为主动和被动,主动失业包括裸辞,被动失业包括辞退、裁员、公司倒闭等。失业听起来不是个让人开心的词,但同时你可以收获财务自由啊,先去找财务,然后获得自由,从这个角度上不算坏事了(偶尔皮一下)。
我经历过2次裸辞,第1次为了全职学习,第2次纯属年轻草率了。我在裸辞期间有个很大的收获,裸辞一时爽,职业生涯受影响,从此还是做个成熟的人吧。裸辞的确很勇敢,如果你没有足够的经济支撑、内心强大,不建议裸辞。
裸辞源头可能很多,但你做决定之前建议缓冲一段时间,当你撑不下的时候可以做的事情其实有很多,比如休假一段时间、找同行前辈交流、多看一些职业发展或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书籍,调整心态重新出发。
上述这5类是多数人可能会经历的路线,有人走单一路线,有人走组合路线。比如我见过有人从毕业就呆在同一家公司然后一路晋升达到高管,也见过有人不断跳槽实现薪资增长,有人失去竞争力就直接失业了,还有人跟不上发展又不愿改变只能在一个岗位上苦苦煎熬。
我想说的是,职业路线千千万,如果走错了就纠正、如果走的慢了就努力加速一些、如果没想清楚就慢下来直到想清楚,如果你是属于某条路线的人,你需要相信的是你继续走就对了,总会走到下一条路上的。因为你走的是你的路、不是别人的路,这是专属你的财富。
其实还有一个路线是创业,国内兴起过好几波热潮,但创业依然是属于少数群体的一条路。其中极少数人创业成功走上人生巅峰,大多数人创业失败了。
失败的人可能又回归职场,还有少数人无法承受打击选择跑路、入狱、轻生。还有极其少的人选择重新创业再出发,比如老罗负债6亿,选择电商直播带货还债,又如褚时健刑满释放时84岁选择种植橙子再成风云人物。更有甚者,创业失败百折不挠,在他失败N次后他就收获了N份失败经验,于是给其他创业者分享失败经验,因而也获得了成功,真是非常吊诡的人生。但这条路线我并未参与,希望以后有机会,我也能分享这类话题吧。
2314法则
古希腊数学家曾提出过0.618的黄金分割比例,并断言这个比例会给人一种美感。这是基于实物的比例分割,很有意思的是,有人给职业生涯也划定了黄金十年2314法则,出处已经不可考,首先我不完全认可这个理论,但其思路可以分析借鉴。
黄金十年,是指一个人从20岁--30岁这十年。如果按通常18岁高考+本科学历具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期,2年,对应大三大四,21--22岁,通过实践去发现自己擅长什么、喜欢什么;
第二阶段:试错期,3年,对应工作后前3年,23--25岁,在工作中感受你是否喜欢、是否适合、未来是否还愿意持续做下去;
第三阶段:定位期,1年,对应工作第4年,26岁,对自己有非常清晰的认知,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你储备最多的是什么,什么样的平台能让你和公司相互成就;
第四阶段:蓄能期,4年,对应工作第5-8年,27--30岁,在合适的平台里积蓄竞争力,为30岁以后规划一条持续向上发展的路线,而不要过了30岁就很快垮掉,30岁应该成为你的新起点。
一个人从22岁--55岁退休共计33年职业生涯,如果硕士或博士学历就不到30年,但就互联网行业来说,淘汰年龄已经被压缩到40岁,甚至35岁到不了管理层被淘汰。所以如果一个人的职业生涯都做同一个方向的同一份工作,这个理论没问题。
但现实情况却是,很多人并不确定自己真正喜欢什么、也不够了解自己,不清楚自己的性格、技能优势、天赋,所以也无法找到合适的平台并把优势发挥到最大。当然市面上一直有职业生涯咨询类机构,也有“在行”这一类聚集行业大牛帮你做职业规划的圈子,如果你真的对职业产生迷茫不知道方向,建议从这些渠道做一些尝试,毕竟旁观者清、行业大佬也不乏眼光独到之人。
奥德赛之旅
除了黄金十年,再来说奥德赛十年。互联网行业和产品经理圈子里,人称中关村才女的梁宁,做过一个关于十年问题的探讨,她划定的范围是青春期和真正成年期中间,就叫做奥德赛时期,这个时期你的人生会有一段长长的漂流,你将在漂泊与碰撞中找到自己。
梁宁划定奥德赛时期只说了十年,并没有说是哪一段年龄周期,这本来也因人而异,有人早熟可能二十四五岁就真正成年,有人属于巨婴可能三十多岁也不见得可以拎得清楚。
但我挺喜欢她这段儿关于“漂泊和碰撞”的总结论述。在漂泊这个问题上,我本人大概是一个矛盾综合体,很多北漂很焦虑,他们可能是对于漂泊感非常敏感的一类人,但其实我也北漂了十年,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漂泊感。但同时,我又认为人生时刻都处于漂泊,苏轼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文天祥说“身世浮沉雨打萍”,这是两种极端情况,我理解的人生漂泊就是这两种的结合体,时刻漂泊但依然坦然接受了。
而碰撞,就是一面镜子般的石头,和石头碰撞可能暂时受伤,可又帮你了解自己,不管是与自己过去经历的碰撞、还是与别人交集中的碰撞。
山本耀司说:“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我时常在碰撞后剖析自己,为什么我会做出这些反应或决定或期望、和我过去的经历有什么关联、我当时是什么心情感受、我现在为什么产生了变化、变化好的在哪里不好又在哪里。这就是我对碰撞的看法,积极地接受他们、尽可能利用每一次碰撞来武装自己。
结语
最后,作为一个十年北漂,我想说,回头看这十年,怎么就十年了呢,数年份的时候还是挺惊心,可能我从奔三年纪马上就快三十,等我跨过三十,就算是奔四了。时光太匆匆,也终于切身感受到这五个字的分量了。但同时又想说,岁月对每个人其实挺公平的,要衰老就让大家一起衰老,但每个人收获多少,关键还在于自身,我认为我收获到我应该收获的结果了,这是个好结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