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豆》是宗璞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宗璞的作品多写知识阶层,这一点在《红豆》里面就有很好的体现,文字优雅,富于学养,含蓄蕴藉。整篇文章以倒叙开头,讲江玫时隔多年回到母校西楼,很巧的还住在读书时的房间。由房间里耶稣像后的两颗红豆,引出多年前的一段有始无终、饱经挫折的爱情故事。
“红豆”这个意象在中国是象征爱情和思念的,相传,古时有一位男子出征,其妻朝夕倚于高山上的大树下祈望,因思念边塞的爱人,哭于树下。泪水流干后,流出来的是粒粒鲜红的血泪。血滴化为红豆,红豆生根发芽,长成大树,结满了一树红豆,人们称之为“相思豆”。文章也以此为寓意、和贯穿全文的线索;首尾呼应,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红豆,也呼应了题目。
文章并没有写特别宏大的事件,而是将镜头聚焦在主人公江玫,通过对江玫身上发生的关于革命理想和爱情之间权衡和取舍的描写,描绘了当时社会状况的一个缩影。
关于主人公江玫的爱情,文里写道过,“在某些方面,她和齐虹的看法永远也不会一致。可是她并没有去多想这个,她只欢喜和他在一起,遏止不住地愿意和他在一起。”其实江玫和齐虹是注定不能在一起的,这从他们二人的本质思想已经有了预兆。虽然两人有着相同的兴趣爱好——钢琴、艺术、文学,他们可以谈天说地,共同欣赏月光和雪景、谈论贝多芬和肖邦;但齐虹是内心向往自由、且自私和恶毒的个体,江玫却是一腔热血投身于党和人民的战士。我对二人关于“自由”的一段对话深有印象。齐虹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自由。自由,这两个字实在好极了。自就是自己,自由就是什么都由自己,自己爱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江玫认为,“认识必然才是自由,人也不能只为自己,一个人怎么活?”齐虹憎恨人,他不理解为什么江玫一定要投身革命,他认为这些都是毫无意义的,没有什么比得上他自己、其次才是爱情(江玫);江玫却爱人,在她心中人民和家国要千百倍重于爱情,为了民族的解放和人民的独立、为了新的社会的建立,虽然内心万般不舍、但她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爱情。这些种种不同,注定他们不是一条道路上的人。“他们的爱情就建筑在这些并不存在的童话,终究要萎谢的花朵,要散的云,会缺的月上面。”如此不牢靠的根基,注定无法承载太多厚重的感情。
江玫和齐虹的爱情悲剧是被一根一根稻草压垮的。二人关于人生不同的态度、由江玫上街游行引发的争吵、友人萧素被警察局抓走、江玫母亲告知她的父亲原来是被冤死、齐虹注定要出国和革命道路的双重压迫……而压垮二人爱情的最后一根稻草,还是齐虹出国前夜二人最后的谈判、互不妥协。
文章中许多写作方式也很值得思考。
譬如,“江玫觉得那剥落的红墙也在期盼着:新的社会快点来,让中华民族站起来,让天安门也站起来!”这一句,是江玫和志向相投的同学们上街参与反美扶日大游行的时候出现的。“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这句将江玫的感情赋予剥落的古老红墙,展现出江玫心中浓烈的家国情怀和革命斗争意识;她心中对于“新社会出现”、“中华民族站起来”的心愿如此热烈,以至于她在看到城门的红墙时,觉得红墙也在盼望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从一定层面来说,齐虹是江玫的影子。他身上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所有一切与当时革命不相符合的优雅与浪漫,都和江玫一致。而江玫和齐虹的分手,也象征着她与那个旧日自我的诀别。她在这方面从头至尾没有改变,这也是二人注定分开的原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