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读书成长
理解的真谛,应是宽容

理解的真谛,应是宽容

作者: 不负韶华365 | 来源:发表于2019-03-04 21:38 被阅读60次

        今天再次读《人性的弱点》这本书,第一章里面写到的第一个与人交往的技巧是——不要批评,谴责和埋怨别人。

        这里面列举了好多例子,有十恶不赦的罪犯,有赫赫有名的大人物,也有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通过这些生动的事例告诉我们,在与人交往时,应时刻牢记,人绝不是什么理性的动物,他们情感丰富,傲慢任性,极易对人产生偏见。

        这里面讲到的第一类故事是罪犯的心理,一个罪犯——克劳雷,他手持短枪与特警队人员僵持,还时不时地向警方反击。当他被捕后,警察总监强调“他是最危险的罪犯,没有之一,他一定会判处死刑。”可是克劳雷却不这么想,他在被捕之前还写了一封公开信:“在我衣服里藏着一颗疲惫的心,那是一颗仁慈的,一颗不愿伤害任何人的心。”他连开数枪,杀死警察,杀人如切葱一样纯熟。在处以极刑前,他还在争辩,没有丝毫悔意。还有卡庞,美国的全民公敌,那个曾经横行在芝加哥一带,掌管那里黑道生意的凶恶匪首,可是他也认为自己是一个有益于群众的人,一个没有受到赞许,被人误解的人。达齐.舒尔茨在被江湖仇家杀死前,也曾有过类似的言论。百货之父——华纳梅格曾说过“百分之九十九的情况下,没有人会为任何一桩事情来批评他自己,无论他错到任何程度。”

        这里边讲的大人物的故事有:罗斯福,罗斯福曾责备塔夫特的保守,可是塔夫特也没有任何反省,在油波特山油田舞弊案中,艾伯特.福尔也没有任何悔意。这些情景,可以明白,人类的天性是做错事只会责备别人,而不会责备自己。我们每个人都如此。批评就像被饲养的信鸽,无论你将他们放飞多远,他们永远会回家的,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人类受到谴责时都会有一种保护意识,这种意识驱使我们会不自觉的为自己辩护,而反过来,谴责批评他们的人也会为自己辩驳。林肯也曾有过放任自己批评他人的时候,他曾讥笑一个好大喜功的爱尔兰政客——西尔滋,西尔滋平时很敏感,当他查出是谁写的这封信时,跳上马,立刻去找林肯,扬言要和他决斗,林肯当时不愿意打架,可是为了顾全自己的面子,硬着头皮答应了。在决斗当天,准备一战生死的最后一分钟,才被看热闹的人及时阻止。从此,他再不为任何事情而批评任何人。在一次战争中,林肯满怀希望的决定,不召开军事会议,就命令弥特立即袭击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李”军,可是弥特却违反了林肯的命令,决定按兵不动。最后,河水退了,“李”和他的军队逃走了。在沉痛失望下,林肯给弥特写了一封信,用词非常谨慎。不过,这也算是他一生中最严厉的斥责了。可是林肯却没有把这封信寄出去,因为他从前痛苦的经历,给他敲响了警钟。尖锐的批评,斥责永远都是徒劳的。

        里面讲的普通人的事例,是一位父亲写的反思,信中写到他看着熟睡的孩子,就像无助的小婴儿,回想起自己一天中从早到晚无数次的批评孩子,想起孩子无助的小眼神,想起孩子依赖他的拥抱,他的内心极为后悔,并发誓从明天开始,不再用成人的要求强迫孩子,允许他只是个孩子,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个就是我们每个家长都应该思考的。

        在你所认识的人中,是不是希望有些人应该进行调整,改变。希望他们应及时及早进行,可是为什么不从自己开始呢?让我们别再去一味的指责别人,试着站在他们的角度理解他们的处境吧。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们到底为什么要那么做。远远的指责,没有意义,理解万岁,它能唤起他人的同情,能使人变得宽容,也能让人一心向善。理解就是宽容。

        这就是与人交往的第一个技巧——不要批评、谴责和埋怨别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理解的真谛,应是宽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zvw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