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总有人和我说完全按照抖音爆款内容的套路做的短视频为什么不火?今天站在视频制作的专业角度,以及操纵视频语言的实战经验,为大家剖析,爆款视频的基因与秘钥。
篇幅有一些长,耐心的看下去。最全的网络营销方法,定期更新项目与技术分享。绿色的信zty0521989备注“滴滴滴”,我是李咪,有缘遇到你。
一、短视频的使用场景
短视频的使用场景,发生在碎片化的时间?
这可能是对短视频的最大误解。
你通常在什么时间内刷抖音或快手?
我们通常说移动传播用的是大家碎片化时间,通常会认为场景是发生在等车的时候,等电梯的时候,大家吃饭的时候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的时候,但是事实上是不是这样?
我们先来看一组数据,可发现短视频消费场景发生在饭后的消遣和晚上的睡前,这都是完整的时间。
饭后一根烟的时间,吃个水果聊个天的时间,最可怕的是晚上睡前,那就是个无底洞,经常会看到朋友圈里说,刷着刷着天就亮了!
大家看,前四项有哪个是能称为真正的碎片时间?
卫生间的时间吗?那是说大号的时间。是不是发现跟我们的认知有一些差别。
如今短视频全面超越长视频!数据显示,短视频用户使用时长在过去一年增长4.7倍,达7267亿分钟,已与在线长视频用户使用时长旗鼓相当。
15秒一个的短视频如何做到的?
我可以跟大家说一个真实的数据,是字节跳动的高管年初的时候告诉我的,他们的日活用户当中,人均使用抖音的时长是22分钟到25分钟左右,这个已经很可怕了。
就在几个月前的数据,人均使用时长已经达到75分钟。
75分钟是什么?
完整的一集跑男,完整的一集延禧攻略。
所以短视频≠碎片传播
二、创意爆款的土壤是运营者
创意爆款内容的“土壤”是运营者。
我们说中国从做模式开始,现在很多综艺节目还跟韩国人打着官司,我们做短视频的创意一开始的思路也是抄YouTube,那些大的MCN公司,他们都有自己的资料库,都是在抄。
但是现在抖音也好快手也好,包括阿里腾讯的企业短视频平台都在纷纷出海向国外输出,APP的下载量都排在很前面。
yy,就曾经在泰国市场,一个月之内APP下载量第一。
快手和抖音打造了短视频领域中,平台运维式的产品,具有强传播力、强收视时长的产品,这在国外是没有的。
仅仅「抄」在中国是不可能成功的,平台要的是长时间的大量导入。
之前的视频平台是对于单条的一个分发性的传播,也就是说,我看一条视频5分钟,2分钟,或者30秒是OK的,但接下来,下一条视频与你看完的视频之间的关联性是不强的。
短视频爆款生产,我们都知道是内容为王!
其中包括两部分,“创意爆款内容”是创作者生产,但“创意爆款内容的土壤”是运营者。
正因为对整个视频版面的运营,才真正的把中国的短视频事业往前推。
在抖音和快手崛起之前我们看到过papi酱,艾克里里等各种各样的短视频的分发式传播,包括更早的屌丝男士这样的产品,他为什么没引起短视频的爆发?而抖音快手这样的平台做到了?
三、“上瘾机制”的内容逻辑
“上瘾机制”的内容逻辑:沉浸式的戏剧化场景。
我们指责快手的时候说低俗,而到了抖音的时候我们就说上瘾了?
什么是上瘾?
前两天研究心理学的跟我说的,当你的一个行为在一定的程度上受到不断的鼓励的时候。
比如,你觉得累了刷刷抖音,觉得得到了缓解,还挺舒服的,不用动脑筋的往下刷,且不断地获得愉悦和认可的时候,这种行为带给你的感觉,会在你的脑子里形成脑回路,不断循环不想停止,它就变成了瘾。
说回对抖音内容生产的本质洞察。
抖音的“上瘾机制”,其内容逻辑是沉浸式的戏剧化的场景。
场景是谁提供的?
是这个平台的运营者提供的,
谁把这个场景提供的越完整,它所能占用用户的时长就越长。
年初iPhone X 的广告,它是一个纯粹的很正点的经典的导演教学片,情节的安排它造成了你的那种持续的观赏度,这三分钟的视频你眼睛应该是离不开的。
大家完全可以用分析者的角度分析《三分钟》,他设计了多少桥段、他的构成,他是如何把他们链接起来的。
一个母亲的自述,任务出来了,她好久没见孩子了,但一会儿只能见三分钟。
还没停车,母亲敲着车窗,叫孩子的名字,这是情绪场景,求之不得、错过,悲剧重要的理论就是求之不得。
屏幕上的倒计时,这很重要的一个结构,给你一种时间上的紧迫感。
男孩被小恐龙吸引,调整一下这种紧张的节奏,有个闲笔,要一直是前面这种节奏你可能就不看了。
铺垫到这,情感**开始,男孩以为背不出乘法表,以后就更难见着妈妈了,所以短暂的相聚,男孩努力的背着乘法表,现在月台只剩下她们了,有营造了一种列车马上要开了的紧张感。
不能这么结束了,火车站亲人团聚的众生相,激发出每一个观者自己的情感。
大家看完了中国新歌声之后,为什么下台了还要拍他们家人的拥抱,也就是导演需要最后再触动一下观众,帮你把这股情绪全放出来。
我觉得这是一个特别好的教案,陈导是一个出色的、优秀的导演,拍了一个很工整的片子。
他是一个短片不能说是短视频,他没有下沉到跟大家共同去狂欢的领域,可能传播效应还不如一个萌宠的搞笑短视频,当然你用这个去要求一个电影导演是不对的。
但是大家会沉浸在这三分钟的内容当中,且能触动内心,让你停留愿意花时间看完。
这里值得我们学习的是电影般的桥段设计,也就是沉浸式的戏剧化场景。
抖音的运营者将这个运用到短视频的推送中,推送的编排逻辑和对每个内容的场景化筛选,实则把你带入了长篇化的观赏习惯。 我觉得很了不起。
TEST做一个小实验:
大家晚上大家可以刷一个小时抖音,然后把他推给你的每一个内容,大家都做一下记录,然后做一下对比分析,你就会发现很有意思。
我曾做过这样的记录,那天我打开抖音的第一个短视频,大家肯定也看到过,是境外的一个场景,一个街头艺人在那演出。
然后二条,同样是国外的场景,但是是一个中国姑娘在米兰的大教堂前面在跳舞。开始出现人物了,它第一个短视频是在给你铺垫。
然后第三条,绝对不会再给我推一个境外的内容了,给我推了一个我们公司自己,我平时关注的一个还在养号的抖音号,只有几百个粉丝的一条内容,这是让熟人进入了你的环境当中,再一次吊起你的兴趣。
而后有的是烘托气氛的,有的像刚才《三分钟》短片中的留白,它不断的在调整你的观赏节奏,用一条条短视频构成剧情起伏。
其实大家看延禧也是这样,把一集去做一个拆分,有的是铺垫,有的是闲笔,有的是重点,都是这样一个桥段构成的。
而对我们的短视频而言,平台运营是剧集 ,内容生产是桥段,起承转合、场景悬念缺一不可。
四、爆款的共同秘钥
爆款的共同秘钥:发现受众的潜意识,激发潜在需求。
在这个时代谁都不会错过短视频,谁都不会错过这种新的传播路径。
坐轻轨,买奶茶,吃海底捞,怎么就拍出了爆款?
内容爆款的基因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需求。爆款一定是满足了用户下意识的选择。
有个很典型的例子《爸爸去哪儿》大家一定知道这个节目,节目播出前制造了一个行业大笑话.
在播出前三天,美的空调撤单。
那时候市面上流行的综艺都是唱歌PK类的,特别残酷赛制的内容,美的觉得《爸爸去哪儿》这个内容冷冷清清的,风险太大了,就提前三天撤单,然后小儿三九感冒灵接盘,后续大家就知道了,美的彻底傻眼。
我们社会需要回家的爸爸,这是潜在的需求,谢涤葵之前是《变形计》的导演,他在教育层面上的洞察比普通的导演都更深刻。
他意识到,中国家庭父亲的角色太缺失了,然后从这个角度去切入,《爸爸去哪儿》一夜爆红,靠的是什么?
那个时候张亮是谁,我都不知道,靠的不是大咖流量明星,是受众潜在的需求!
“热”≠值得传播≠被关注
“热门”+“冷思考”=爆款可能
爆款一定是满足了用户下意识的选择。
五、总结
一条内容看起来是跟千万条内容在竞争,其实不是。
75分钟是抖音每天人均在线时长,每条内容15秒,75分钟里大概是300条内容,其实你真正的竞争对手就是这300个人。
(有的不止15秒,粉丝到了一定的数量,它就给你开放一分钟的权限,那一分钟的视频不是轻易可以做的,也不是越长信息越多就越有效。)
突破这300个人,你就在竞争当中去脱颖而出了,所以顶层的爆款逻辑和底层的互动逻辑你都要去洞察。
作为投放者我们一定需要看清楚,我们不要把这个关系模糊在一起了。
我们可能会觉得公司小张最近抖音挺红,你去模仿他去拍一条,这样通常不会成功,你其实成为他们流量池里的一条普通的鱼,但你要做的是,被放进去的那只乌龟。
所以不光要找到好内容,平台运营的逻辑你得了解,我们怎么进行投放,或者说我们在投放的时候,我们怎么去对接我们的供应商,怎么去对接平台。
不是随大流的,什么东西时髦就拍什么,契合投放平台的传播规律和上瘾机制,成为爆发点上的内容,进入到平台的流程当中去,才能帮助你的产品,助力你的产品,赋能你的产品进入到一个被受众关注的领域。
那样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爆款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