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5评论写作想拿高分?——避开这些雷区,才能快速进阶
一、写作常见问题
理论类问题:
理论引用不准确/理论术语含混;
理论没有展开,与文章没有太大关联;
专有术语缺乏解释;
逻辑类问题:
逻辑混乱、行文思路不清晰;
前后衔接生硬、过度不自然等。
语言类问题:
语言过于随意、不够凝练、句子不高级。
二、不会立意怎么办?——“导图五步法”
方法一:“点睛法”
找出文章中最打动你的点,围绕这个点去挖掘相关信息。
第一步:梳理故事情节;
第二步:找出最打动你的点,即找出文章的“眼睛”;
第三步:围绕这个“眼睛”选取相关可以入文的点;
第四步:总结出三个部分内容;
第五步:理顺三个部分逻辑,由浅入深总结出文章思路。
方法二:倒推法
第一步:梳理故事情节;
第二步:寻找共性情节,总结出可以写作的点;
第三步:选取可以入文的点,总结出三个部分内容;
第四步:理顺三个部分逻辑,由浅入深总结出文章思路。
第五步:在总结基础上,凝练出文章主题。
如果实在找不准立意,就写自己最想写的。
三、找准关系,才能理顺逻辑
文章总体写作思路遵循“总——分——总”,三个部分之间或并列或递进。
1. 递进法:由小及大、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等。
2. 并列法。注意最后的结论,一定不要流于表面。虽然是并列的现象,但一定是有作用的,即服务于共同的主题。
例如:分析《雪地里的期盼》种种,最后一定是落在“孝”的缺失上。
分析《汪先生》中的反差、对比、场景变化等,最后可以抽象出不变的主题:汪先生的人格。
其实每篇文章都可以选择其中一种逻辑关系,或者二者同时使用,都是可以的,但是一定要注意递进关系大于并列关系,所以一定是越重要越有深度的内容,越靠后。
四、巧用长短句,提升句子高级感。
句子不宜太短,显得零散。不宜太长,阅读起来有困难。最好是长短结合,即可以保证文章的质量,又可以保证阅读的流畅感。
总结:记牢这几点,写作才能不出错
1.找准结论才是关键;
2.找准关系,才能确保文章逻辑顺畅;
3.巧用长短句提升语言档次。
4.多想多练才是最有效的进阶办法。
常见问题示例:
理论类:
示例一:金圣叹提出过有关文章的情节理论,说到节要有“势”,即内在的有机统一性;要有“变”,即从情节与读者反应的关系出发,提出情节的发展更适合读者的阅读心理节奏。《汪先生》讲述了初来梅镇当教员的汪先生在受欢迎后被误认为成秘密的特务,之后再破除误解,重归本位的一个故事。读者会因一波三折的情节而感到趣味十足,出乎意料。一系列对比,充分完善了文章的情节结构。文章的细节描写也众多,一些小细节、小反差亦能表现出汪先生的精神品质。
问题:
1.理论引用含混;
2.理论与文本的密切性没有体现出来;
3.一些术语的滥用。
示例二:小说《冯前》以平淡无奈的笔调展开了个人对特定历史环境下关于友情的回忆。“我”与冯前本来是相处时间很长的朋友,但“我”与他的情谊在世事变迁中逐渐磨灭。这种人与人之间温情的淡漠不是个例,是那个人性异化的时代下的必然产物。本文试图从个人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社会与人的异化等方面探讨人情人性和世变的关系。
问题:
1.专有名词没有解释:“异化”、“非人”
2.因为没有解释术语,使得下文的论述不够自然。
逻辑类:
示例一:本文试图从个体在时代漩涡中的异化,第一人称视角看周围人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小说表现人物异化的主题。
示例二:本文将通过“雪地的冷清和过年的热闹”“老人的期盼与儿女的冷漠”“狼和老人、子女的形象”三组对比,来揭示文本中作为传统家长代言人的“老人”的自欺和绝望。
示例三:人心之“祭”——浅谈《双琴祭》中强烈对比下的悲剧色彩。
示例四:民间侠客——试分析《民间》中的侠客形象;本文试图通过三个层面对于老大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问题:
1.逻辑关联不是很紧密。
2.逻辑关系混乱。
语言类:
示例一:小说通过大量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突出制作双琴的两株树木“彼此欣赏,彼此赞美”的不可分割关系,而制琴师之子找来的一流小提琴演奏家与声望极高的指挥家都无法对双琴加以区分更是体现出成型的双琴在音质上“不分轩轾”之特点,紧接着后文中双琴分离时小说将其比喻为“苦苦相思着的情人”,同样以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体现其生离死别之痛。
问题:句子太长,读起来吃力。
精彩句子示例:
示例一:短篇小说《民间》的作者便通过第三人称的视角,采用叙事的手法,为我们塑造了这样一位藏匿在街头市井的侠客形象——于老大:他既是一名牛高马大、虎背熊腰的汉子,却又是一位唯唯诺诺、窝窝囊囊的老者;他既是一位传说中的一代武学宗师,却又是一家普通面馆的店老板;他既是为解救孩子能够一拳击毙奔马的勇士,却又是任地痞流氓欺负、受街里邻坊嘲弄的对象。
示例二:小说《双琴祭》以第三人称的叙述角度,围绕着两把小提琴与两位演奏家的悲剧命运展开描写,讲述了其由最初珠联璧合的和谐关系到最终玉石俱焚的悲惨结局的发展过程,并通过一系列鲜明对比,强烈地批判了导致其走向悲剧的罪魁祸首——暴殄天物却浑然不自知的世人,进而从侧面反映了小说的主旨:对社会环境负面因素的揭露和批判、对无常世情的体察和对叵测人心的剖析以及对象征美好事物的双琴的悲叹和祭奠。
未完待续,持续更新中。
网友评论